但幸好,因为这次的阴错阳差,竟然被大家发现了经远舰的沉没位置。
“我们这次的水下考古行动是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的,借调了3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队员。”
何领队继续介绍道:“此前,水下探测小组已经把这片海域‘扫’了一遍,基本确定了沉船的位置。”
说着,何领队就打开了电脑,展示扫描的图像。
“扫了一遍”就是指通过航测仪器,也就是架设在渔船旁侧声呐或者多波簇声呐,以扇形或者一定的角度去探测固定区域。
最终,会在电脑上呈现一个立体的,海底凸起或凹陷的情况。
除此之外,还有对金属敏感的磁力仪,会显示水下的磁力数据,能判断底下有一个体量大约多少吨的船。
而且长宽比能判断出来是一个军舰,不是普通的民船,再结合史料,那么是经远舰的可能性就最大了。
“总之,我们这次主要的考古工作有三个目的。”
“一,搞清楚舰沉态是什么样子,什么姿态、方向和保存状况。”
“二,找出特征点,尤其是结构的特征点。”
“三,发掘水下文物,尤其是能够代表这条船身份的文物。”
“如果我们能证明这条舰是经远舰,不仅对于海军舰艇史、海战史研究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同样也是对那200余位沉入海底,尸首未还的官兵的交待。”
何领队看大家都换上了严肃的神色,点了点头。
“好的,废话不多说,大家好好休息,明早我们就去码头,去沉船位置水域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