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便有很多名人骚客来这最东边的海湾看这处碣石,至今仍是辽省绥中的著名景点。
“当然,这个碣石没什么可考古的,重要的是我们脚下的东西。”秦铎说道。
楚孑看向足下,很快便发现了不同寻常之处。
在距离海岸十余米的地方,凸起了一片长二、三十米的夯土台。
“在80年代末的时候,这里的村民在附近发现了一个瓦片,经辽省考古所的专家坚定,那是一个瓦当。”
“瓦当”是指古代中国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在东、西汉时期用的格外多。
“这立即引起了一众专家的重视,他们形成了工作组,在附近细致搜查,就发现了这片夯土台。还有附近的一个砖瓦窑遗址。”
“在旁边的瓦子地地区,专家们还捡到了更多的瓦当,上面有明显属于汉代的灰陶绳纹饰式样,还有‘千秋万岁’的字样,基本确定,这里是一片汉代遗址。”
秦铎边说,边带着二人在附近走了起来。
楚孑也注意到周围已经站了不少专家学者样貌的人,都在说着些什么。
“但专家们就觉得有点奇怪了,毕竟这种有灰陶绳纹的瓦当应该只出现在衙署一类的比较高级的建筑上,这里离咸阳那么远,还在海边,为什么会有这种东西呢?”
“而这个夯土台更是蹊跷,要知道古代的建筑基本上都是建设在高台之上,那这里原本会是个什么建筑呢?”
“很快,他们发现了一个更大的瓦当,普通的瓦当也就一二十厘米,而这块瓦当足足有五十厘米,看上去有脸盆那么大,上面还有夔(kui2)龙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