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7章

明延帝道:“哦?”

“臣想到了昔年管仲‘服帛降鲁梁’之事,似乎略懂了相爷所说之‘经济’。”

服帛降鲁梁,是一个什么故事呢?

说齐国的国力衰弱,管仲看到鲁、梁两国都善于织绨,就向齐桓公献了一计。

于是齐桓公和大臣们都穿上了绨服,上有所好么,百姓也就跟着穿绨。

由此,齐国的绨价格大涨,鲁、梁商人也跟风把绨料运进齐国,两国百姓种桑麻织绨,然后再用赚到的银子,低价购买齐国的粮食,齐国也配合的卖粮。

这样一来,鲁、梁二国为了发展丝绸业,就难免荒废了农业,而齐国,则乘机大力发展农业。

表面上,所有的国家都繁荣了起来,齐国的国力大增,兵强马壮,而鲁、梁二国的织作业发达,同样是国富民强,看上去是多赢的局面,危机却正隐伏其中。。

数年后,鲁、梁的粮食完全依靠从齐国进口,时机便成熟了、

齐桓公改穿帛料衣服,同时禁止百姓穿绨,之后“闭关,毋与鲁、梁通使”,十个月后,“鲁、梁之民饿馁相及”。

也就是说,鲁、梁二国已经将田地种了桑树,改种粮食已经来不及了,存粮难以为继,很长时间都恢复不了农业生产,在饥饿难耐之下,两国就不得不归顺了齐国。

这确实是古人在经济学方面运用的一个出色例子。

管仲在这方面,绝对是一个专家,“衡山之谋”、“买鹿制楚”、“买狐降代”等等,都是类似的运用。

晏时玥听林弗建复述了一下这个故事,就明白了他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