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闵慧忍不住插口,“辛旗这个名字又是谁给取的呢?”
“当时负责把他送到福利院的民警姓辛,那个火车站在棋盘街上,就给他取名叫辛旗。苏田的名字也是这么来的,解救她的民警姓苏,为什么叫苏田,大概是老师们翻字典给取的吧。”
原来是这样。
韩老师接着又说:“辛旗刚送来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很奇怪。他是个特别漂亮的婴儿,全身上下一点儿毛病没有,又是个男孩,为什么不要呢?然后这孩子就开始哭了,我的天,一哭起来全身发蓝,嘴唇发紫,赶紧送到医院体检,原来是有先天性心脏病,很严重,需要马上手术。那时候能做开心手术的医院全中国都没几个,送到北京,正巧有个外国专家,就给做了。听说特别危险,几个月大的婴儿,开胸锯骨的……医生说孩子太小,只能做暂时的修复,长大以后还需要继续手术,不然的话活不过十五岁。”
关于辛旗的病情,苏田的记载十分粗略,只提到过他几次住院。很显然,怕孩子担心,老师们并没有告诉他太多的病情。
闵慧将细节一一记在脑中,继续问道:“苏田在日记里提到说,辛旗的视力不好?”
“嗯,高度近视,也是先天的。多少度不记得了,总之眼镜厚得跟瓶底似地,很重,又贵,他又淘气,同学们也喜欢捉弄他,眼镜老是摔坏……他自己也说,三米之外男女不分,五米之外,人畜不分。”韩老师说着说着就笑了起来,“不过他运气挺好的,十三岁那年被一对美国夫妇收养,去了美国。那边医学发达,他的病现在应该都治好了吧?”
“有可能。”闵慧不禁感慨两个孩子命运的天差地别,“苏田呢?她是怎么回到老家的?”
“说是老家里有个亲戚在外地打工,不知怎么就听说了那次打拐行动,一算时间正好对上,再看孩子当时的照片,觉得很像,他们也报过警,就带着孩子的妈妈,拿着资料、照片找过来了。到这边一比对,别说脸了,就连衣服都是一模一样的。苏田当时可高兴了,就跟着妈妈回去了。当时我们还挺担心的——”
“嗯?”
“她家在特别远的山区,生活条件很差。她和她弟是在集市里被拐的。可怜的妈妈被人贩子下了药,吃了碗面就睡着了,醒过来后两个孩子都不见了。夫妻俩发动全村人到处找也没找着,报警后又找了几个月也没结果,她妈的情绪就崩溃了,精神也开始不正常了,情况越来越严重,也没钱治病。她爸把妻子托付给亲戚照料,决定出去打工,顺便找孩子,哪知道打工没到一年就在工地上遇到事故去世了。”
“那她妈妈过来接她的时候,精神正常吗?”
“怎么说呢,不大正常,但能交流。说话有点语无轮次,见到女儿特别激动,脑子也清醒了好多,母女俩抱头痛哭。她亲戚说她妈身体不好,在家里也没人照料,整天蓬头垢面跟个叫花子似的,苏田一听,就特别着急地想回家照顾妈妈。我们本来想劝劝她,在这里再留一段时间,把这学期的课上完再走。毕竟那边穷乡僻壤的,回去了就没办法上学了。但她坚决要走,老家那边也还有些亲戚可以照应,我们就同意了。”
“所以是辛旗先离开的,之后苏田也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