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这一日竟然真的来临,谭昭昭感到些许的满足,带着小胖墩走了出去。
张九龄为官多年,自是对张旭先前的话听得明明白白,略微吃了几口茶,问道:“季明此次前来长安,所为何事?”
张旭坦率地道:“我当年归家之后,寻了个县丞的差使做,做了一段时日,便觉着无趣得紧,始终惦记着长安,想着再次前来,寻一个时机。谁知这些年,长安从未太平过,行程便一再耽搁了。离去岁长安的兵变已经过了整一年,陛下已经立了太子,太子年富力强,颇为聪慧果决,便未在拖延,出发来了长安。不知子寿兄代为引荐一个差使?”
张九龄微叹一声,略微提了几句如今长安的局势,道:“恐要令季明兄失望了,我在工部当差,并非举荐的补阙。”
张旭人虽豪迈,却极为聪慧,稍加提点便透,难掩失望,长长喟叹道:“纷扰何时休!”
张九龄宽慰他道:“季明亦莫要丧气,季明一手字,大唐无人不知。季明若是能放缓心,在国子监与官学,寻个差使不过轻易而举之事。”
张旭挠挠头,道:“我不耐教授学生,不喜拘束,不知可能当好先生。”
张九龄认真道:“无论何种差使,皆有拘束。季明若是性情如此,切莫勉强自己。”
天底下哪有不受管束的差使,尤其是出仕做官,太过张扬不羁,定会受到弹劾。
张旭脸上的髭髯都皱成了一团,想到做县丞时的束手束脚,愁眉苦脸道:“子寿兄所言极是,是我张狂了。子寿兄的建议,我再仔细考量,待想好之后再谈。若是我着实无法承受拘束,便彻底断了这份心思。若我一旦应下,定会洗心革面,好生做事当差。”
大唐人好酒,读书人,诗人们尤其如此。张九龄身为尚书,经常会收到前来投递帖子,求举荐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