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话别离

王伊的红楼之旅 昭宸 2074 字 2024-01-03

王伊回到书院,闷闷不乐。

张先生也知道他与林氏女的事。再次见面,见他垂头丧气的模样,便知道他是伤感离别。小儿女的情调,张先生也是经历过的,理解,可也不能一直纵着。

于是张先生拿戒尺吓他:“收心”。

王伊趴在桌面,抬眼瞧张先生一眼,没有直接回张先生的话。一声长叹,忽然道:“您现在在我眼里,就跟王母娘娘似的”。

张先生看了看戒尺:“很威严?”

王伊:“牛郎织女就是她拆散的”。

张先生听过,打了一下他的手心。笑道:“收收心,争取早日蟾宫折桂。毕竟得中进士之后,你就再也不必到我这书院里来了”。

王伊笑道:“逢年过节还是要来的。一日为师,终身为师,哪儿能得中进士之后就不来了”。

张先生摇摇头,失笑,忽然问道:“我记得你刊印过一本诗集,叫什么《海棠雅会集》,林姑娘做的诗是不是也在里面?”

王伊道:“在。您猜猜是哪位?”

张先生道:“这怎么猜?我只记得里面有一位‘潇湘妃子’的诗做的极好,其他人的名号都忘了”。

王伊拊掌而笑:“这就猜中了”。

意料之外,但也在预想之中,张先生笑道:“她的诗是有灵气的,做的极好。但也有缺点,年纪小,诗中看不出阅历,只局限在风、花、雪、月等内帷题材,也是可惜。她现在还在跟着先生学诗吗?”

王伊想了想,摇头道:“幼时她跟着父母,应当是有先生教的。后来父母逝世,她在外祖家住着。贾府小时候也是请过先生教的,但现在应该没有”。

不请先生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二:一是为了避男女之嫌;二是贾府只希望女孩不做个“睁眼的瞎子”,并不想让她们学得太多。“女子无才便是德”才是当下流行的观念。

张先生听过,问王伊:“你怎么看?”

王伊疑惑,反问:“什么怎么看?”

张先生道:“女子无才便是德?”

王伊不假思索道:“也不知道是哪个蠢货说的。”

张先生打量他的神情,见他眼含真诚,不是作假。收了戒尺道:“没白教你一场”。

瞧着张先生,王伊忽然生出一个想法,问道:“张先生,您愿意再多一个机灵的学生吗?”

张先生挑眉,笑道:“再多一个?我连第一个机灵的学生都没有”。

王伊哼哼两声:“我不是?”

张先生拿戒尺敲他:“你是被我拆散的牛郎,笨得很”。

王伊躲开张先生的戒尺,笑道:“那您是否愿意有第一个机灵的学生呢?贾府不愿林姑娘多学,但我希望她能以诗扬名天下”。

张先生摇头,批评他:“怎么能为了扬名而作诗?抱有如此想法,做出来的诗就俗气了”。

王伊笑道:“这可是先生误会我了。我不是为了扬名而作诗,而是希望她们的诗能够获得与之相应的名气。古人说:‘太上三立,立功,立德,立言’,因为深居内宅,‘立功’和‘立德’对女子来说已经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现在竟然连‘立言’也不被允许,何其荒谬!旁人逼她们无才,让美玉蒙尘,那我就非得要把压在她们身上的尘扫去,以此让世人知道,女子的诗才从不逊于男子。”

张先生听罢,良久无言。半晌,她拊掌道:“说得好”。

王伊正想谢谢张先生的夸奖,但还没来得及动作。张先生却道:“但是还不够”。

“还不够?”王伊看向张先生。

这一看,却叫他神魂一惊。

那双向来平静的眼睛里,此时此刻掺杂着怎样复杂的情绪?欣慰,痛苦,不甘,期待。所有情绪全都在眼底燃烧,化作一团愤怒和期待交缠的烈火。

王伊试探地唤一声:“张先生?”

张先生却没应他的话,直接问道:“你知道当初我为什么收你为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