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瞧着王伊一出院门,贾政便唤来身边小厮,随手抓出一把碎银给他:“你去书坊买两本书,一本是朱熹注的《孟子》,另一本是赵岐注的《孟子》。买完后不用回复我,直接送给宝玉,让他背熟”。
小厮领了钱,不识字,只记得一本是“竹席”的,一本是“赵七”的,说给书坊掌柜听。掌柜的不是外行,拿给小厮《孟子章句》和《孟子集注》,小厮跑着送去给宝玉。
书送到时,宝玉正在荣庆堂。在荣庆堂外间,王伊正在拜见各位长辈,还没叫到宝玉,因此宝玉和林黛玉等兄弟姐妹都在里间等候。
他跟林黛玉正聊得开心,忽然收到两本《孟子》注,顿觉五雷轰顶,怎么都笑不出来了。
林黛玉拿过书,瞧瞧书名,又瞧瞧宝玉一脸“啊,我死了”的表情。突然把书丢给宝玉:“烫手山芋”。
宝玉接过,慌忙把书丢在书桌上:“何止是烫手,还烫头!唉哟,我现在就开始头疼了,真是最怕老爷突然的关心”,转过身问小厮:“老爷今日怎么想起这事来了?”
小厮道:“是王家少爷……”话未说完,鸳鸯打外间来:“宝二爷,老太太、太太叫你们出去”。
宝玉没能听完小厮的话,但也知道和表兄王伊有关,心底隐约觉得他也是个“禄蠹”,便对这个没见过面的表兄少了几分期待。走出外间,一见堂前少年,即便他头顶戴着麟纹嵌玉紫金冠,身上穿着流云山河大红袍,腰间挂着双鱼化龙白玉佩,脚底踩着厚底平头黑绒靴,无一处不精致,无一处不华贵。但一瞧见那张看不清五官的黑脸,宝玉脸就垮了,心想,再华贵的绸缎也撑不起一团黑泥。
接下来贾府诸位兄弟姐妹依次跟王伊见礼。
本来问候贾琏时还规矩守礼,可王伊见宝玉对自己似有不耐,肚子里瞬间泛起坏水。到问候宝玉时便一脸惊讶:“呀呀呀!”。
宝玉疑惑于他的反应:“怎的?”。
王伊道:“这个弟弟我曾见过的!”。
此话一出,宝玉和黛玉立即闹了个大红脸。众人这才想起,当初宝玉见黛玉时说的便是“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是故意?是偶然?众人见王伊一脸茫然,似是不知道为什么一句话引起哄堂大笑,众人便都以为是偶然,一笑了之。
唯独王熙凤,知道这小子其实是一肚子坏水,估计是哪里惹了他不高兴,所以专门打趣宝玉。眼眸一转,凤姐儿道:“宝玉长年待在贾府里,你个臭小子能在哪儿见过他?”。
王伊道:“许是我记错了”。
贾母却笑:“记错了也是有缘。如果没缘,今生哪里能成表兄弟?我们宝玉性子内向,喜欢和姐妹们一起玩,你这表兄该带他多去外边儿走走”。王伊笑道:“老太太的吩咐一定照办”。
在旁的宝玉听着二人的话,心里简直比吃了一斤黄连还苦。他本就不爱和世间的污浊男子来往,何况这表兄还生得像是刚从泥地里爬出来的。只是心里再苦,宝玉也是懂规矩的人,不会在众目睽睽之下贬低客人,只能是当个吃黄连的哑巴。可他毕竟年纪轻,纵然想要装作无事,面上还是露出些不愉。
于是,宝玉自以为没人知道他的心情。但众人瞧着他,都知道他“喜女厌男”的病又发作了。薛姨妈瞧见他的神情,心底生出些许不愉。王夫人亦有些尴尬。虽然谁都没有说什么,气氛却有些僵硬。
王熙凤正想着该说些什么缓和气氛,却突然听阍者传报,说是大舅老爷家的王仁到了。众人忙说快请进。不多时,便从门外走来一位丰神潇洒、器宇轩昂的俊朗少年。
宝玉见他剑眉鹰眼,身材挺拔,虽然衣着朴素,但自有一身不凡的气度,登时便有相见恨晚的心情。
而王仁见宝玉的神色中有慕羡之色,心底也生出几分亲近之意。他同堂上各位一一见过礼,到宝玉时更是显出万分亲切:“早先便听说过贾府出了一个衔玉而生的少年郎,今日一见,果然非同凡响”。
宝玉回礼道:“我们太太也常说起表兄,只恨过去无缘得见”。
众人见他二人相处融洽,都有欢喜之意。薛姨妈和王夫人尤甚,先时的些微不愉也都化作全然的欢快。
贾母见堂下一片融洽,心底也分外高兴,又问过二人一些家常事,再三嘱咐贾府上下好好待客,这才让众人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