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司不了解宝冢歌剧,也不知道外面就张贴了调香盘。他见月组的表演里没有黎觉予,还奇怪地朝幕布后张望,喃喃自语问:“难道是在舞之花组吗?”
而对于喜欢表演的观众来说,是短暂的。
短短一个小时,大家还没完全理解西方歌剧的复杂剧情,看爽这种区别大和委婉的华丽造型,甚至在醍醐下场前,观众们下意识地加大了鼓掌力度,动作含义大约是“再来一首。”的意思。
这足以证明,到上半场为止,观众对宝冢歌剧新形式满意度极高。
意识到这点的铃木更紧张了,他在后台上蹿下跳,先是劝说看起来已经很冷静的黎觉予不要紧张,又是跟舞台美术老师们沟通,多加些花瓣、闪片、礼炮什么的,妄图用画面效果,弥补可能存在的失误。
后台乱七八糟,即将上场的花组手忙脚乱收拾东西,已经下场的月组在争夺化妆间位置。
背对着这样宛如战场般鸡飞狗跳的后台,黎觉予头也不回地走上舞台。
再华丽一转身,便面对成百上千观众,露出自信又无暇的完美笑容。
专科生的表演开始了。
作为花组开场的串场演员,黎觉予的任务,就是用歌声带动起歌剧舞的气氛,带领大家从月组表演营造的戏剧氛围中出来,走进美国式的欢快歌舞秀中。
所以振付为她选的曲子是——《茶花女》的。
作为女主人公最著名的咏叹调,其纸醉金迷的含义,十分适合用在歌舞剧开场上。这也是为什么制作人会将其加入表演清单中,唯一值得他们担忧的地方是——究竟黎觉予能不能唱好这首曲子。
虽然是脍炙人口的歌剧,但可不是随便就能唱好的曲段。特别是结尾之前有段持续高音,难度很大,哪怕是赫赫有名的歌唱家,有时也会省略这段高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