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书院的大儒听到这话有些诧异,他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言论:“那女郎是认为科举考的还是德?”
时知点头又摇头:“是才是德小女其实并无答案,但小女觉得为官取才也好取德也罢,选官的出发点应是为民。”
时知站起身来行了一礼:“小女读书浅薄,先贤道理也说不出什么,但只明白一点,科举考试只为选贤任能,才高八斗却不能让百姓多吃一粒米在百姓那里便是庸才,菩萨心肠却不能让百姓多积一寸麻在百姓这里亦是无用。”
看着众人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时知继续道:“我大良地域辽阔,物产丰饶,东南西北山川河流各有特色,一方水土养一方百姓,四季风雨各不相同,诸位若是为官可有把握用自己的才华和道德让百姓不忍饥、不受冻?只要能做到管他是才是德选出的官,在百姓那里已是德才兼备的好官。”
时知的话其实没有正面回答她对科举考试的看法,但这个本来就是无解的,她来自千年之后的时代,那个时代做任何事都要考试,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专业标准。
然而现在还只是冒出个考试的雏形,这已经是人类历史的大进步,时知不能跟这一群刚学会走的人说,科举考试内容太过片面,除了抑制世家和巩固皇权起到很大作用,用它挑选治国人才有很大缺陷吧。
这是认知不对等的,时知没办法违心对此时用诗词歌赋能力选官的科举考试去推崇备至,她只能这样转移话题,把做官的标准和百姓需求放到一起。
老百姓很实在的,只要你能让他们吃饱穿暖那你就是有能力又有品德的栋梁好官,扯一堆没用的干什么,四书五经教你做人的道理可教不了你怎么给老百姓谋福祉。
就时知个人看来科举制是个很伟大的想法,但它弊端同样巨大,因为它太过重“文”,让所有优秀的人才全部都去学四书五经了,这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