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页

或许是因为苏溪来得早,考官们都围在二号考室和三号考室监考,没人注意她。

苏溪乐得自在,坐下答题。

先前引她进入一号考室的待诏就侯在门边。

今天的考题只有一道,考的是时务:论述治国之道。

苏溪拿着考卷,既惊讶又在预料之中。

宣国的科举考试制度非常复杂,先后经历乡试、会试等,合格了,才有资格进入殿试;

考题多且庞大,史论、诗赋、经论、算数、时务政治等,五花八门。

皇上的这次科举改革,主要针对在郡县做过实事的官员,换句话讲,皇上是有意提拔有才之士。

对于这样一批“有经验的、干过实事的”青年才俊,基础学识不是最重要的,能否懂得治国之道才是关键。

苏溪惊讶的是,皇上会省去基础学识的考察,只考一道时务。科举制度素来强调“公平”,皇上此举定会招来朝中老臣们的非议。

可是皇上不怕,他压根不是会怕的人。

这也是为何苏溪在意料之中。

苏溪开始下笔。

她从地理位置、经济情况、周边往来等分析了宣国各地的优劣势,再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改进方法。

当然,她没少夸当今皇上,夸皇上这两年的改革之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不过一盏茶的时间,苏溪答完,将考卷交给待诏。

待诏:“公子请稍等。”

待诏拿着苏溪的考卷走到三号考室,交给主考官。

苏溪隔得太远,没看清主考官是谁,只听到待诏说了句“这是沈惜公子的答卷”后,所有的考官都围向主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