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韩信或者张良,听到这番话神色间都透着几分欣赏,那个时候他们虽未谋面,对彼此能想出的办法却是极为赞许。能有同样聪明的队友相互补充对方的遗漏,想出好的办法,甚幸。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为刘邦开创新的局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二秦,夺取了关中宝地。略定二秦,刘邦倚据富饶、形胜的关中地区,便可以与项羽逐鹿天下了。项羽得知自是怒不可遏,决定率兵反击。】
【只不过张良早已料到,先一步寄书蒙蔽项羽,声称:“汉王名不符实,欲得关中;如约既止,不敢再东进。”仅凭一句话当然不够,于是张良把齐王田荣谋叛之事转告项羽,说是“齐国欲与赵联兵灭楚,大敌当前,灭顶之灾,不可不防。”】
【瞧瞧,在信息上面,张良竟然远在项羽之上,有人要谋反,项羽竟然是从另一个敌人的嘴里得到消息?由此也可见,张良的消息相当灵通。而张良之所以把田荣谋反的事告诉项羽,意在将楚军注意力引向东部。毕竟比起刘邦,项羽视田荣为心腹大患。项羽如张良所愿中计,竟然无意西顾,转而北击二齐诸地毫无生气的腐朽力量。】
【项羽啊项羽,也不知道他到底怎么想的?他怎么就觉得刘邦比田荣弱呢?只想收拾二齐诸地,却不曾反思刘邦已然平定二秦,有关中富饶之地作为后勤,刘邦就能跟他随便打,随便干。张良又为刘邦争取了休养生息的时间,而真正让张良完全归附于刘邦,是因为项羽把韩王成杀了!】
!!!项羽啊项羽,早知道你坑自己了,但绝想不到你那么能坑自己。
啊,不对,在项羽看来张良算什么?什么都不算。
正是因为什么都不算,包括被张良一手扶起的韩王成也不过那么一回事,杀了就杀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韩王成被杀,使张良相韩的幻梦彻底破灭。同年冬,张良逃出彭城,躲过楚军的追查,终于回到刘邦的身边,得刘邦受封为成信侯,此后,便朝夕相随汉王左右,成为画策之臣。明代李贽曾评论此事说:项羽此举,“为汉驱一好军师。”】
项羽啊项羽,真是不断的给刘邦送人,送地盘。
【得了韩信和张良相助,汉二年春,刘邦接连收降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韩王昌、魏王豹和殷王卬五个诸侯,得兵56万。同年四月,刘邦乘项羽集中力量攻打田荣之机,率兵伐楚,直捣楚都彭城。】
【结果之前都说过了,刘邦被胜利冲昏头脑,如同入咸阳城时一般花天酒地,饮酒作乐。上回他得张良好言相劝,这回张良没在,没有人劝得着,以至刘邦自得彭城之后,不但没有采取恰当的政治、经济措施,反而得意忘形,整日置酒宴会,结果项羽闻知彭城失陷,立即亲率二万精兵从小路火速赶回,急救彭城。刘邦被项羽打得落花流水,几乎全军覆没,差点小命都给搭上了。想必有此教训,以后刘邦再不敢得意忘形。嗯,确实!】
黑历史啊黑历史,别以为他听不出沈悠话里的幸灾乐祸之意。
可听出来又怎么样呢?
刘邦自己不记教训不是吗?进咸阳城张良劝的那些话难道不适用于他攻入彭城时的效果?
把项羽换成秦朝,两者和刘邦最大的优劣不过都失民心与得民心。
真以为得一座城,天下就是他的了?真要那么容易,秦何以亡?刘邦岂有攻入彭城的机会?
如果张良的劝说刘邦记不住,自该有人用事实刻进他刘邦的脑子里,叫他永生难忘。
【死里逃生的刘邦狼狈逃至下邑,惊魂未定,心灰意冷,万念俱灰。他沮丧地对群臣说:“关东地区我不要了,谁能立功破楚,我就把关东平分给他。你们谁行?”在此兵败危亡之际,又是张良匠心独运,为刘邦想出了一个利用矛盾、联兵破楚的策略。】
【张良说:“九江王英布本是楚国的猛将,却和项羽有了隔阂;彭城之战,项羽令其相助,他却按兵不动。项羽对他颇为怨恨,多次派使者责之以罪;彭越因项羽分封诸侯时,没有受封,早对项羽怀有不满,而且田荣反楚时曾联络彭越造反,为此项羽曾令肖公角攻伐他,结果未成。这二人可以为汉王所用。另外,汉王手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委托大事,独当一面。大王如果能用好这二个人,那么楚可破也。”听听张良的分析,瞬间就让人看到了希望,什么死局不可破,在张良这儿是完全不存在的。这就是著名的“下邑之谋”。】
听着刘邦得天下,秦始皇也在想,刘邦确实不错,韩信也确实会打仗,但要说凭他们可得天下,就两人的性子,其实不难看出,他们相互有隔阂。要想让两人合作下去,不是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