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页

因为大家总是麻烦江宁,心里多少有些不好意思,有点好吃的都主动给他送。谁家家里寄来东西,也不忘给他留点。江宁人虽不在知青点,但存在感却是最强。

村里的人见知青们咔咔拍照,心里也直痒痒。也来央求江宁帮忙拍照,他们出胶卷和冲洗照片的钱,这么算下来,比照相馆便宜多了。江宁一是乐于助人,二是顺便练习练习摄影技术,便爽快答应。

这一段时间,村里不少人家都拍了全家福,有些年轻姑娘也拿出零花钱,借了身好看的衣裳给自己拍张美美的照片。

江宁摇身一变,成了照相师父。

他还给江潮爷孙俩,老吴夫妻俩拍了照,江潮爷爷接过照片看了一会儿,真诚地建议道:“小江,你以后把主要精力放在摄影上吧,你的摄影比画画天赋高。”

江宁苦笑,这意思是,他画画其实没天赋。不过,他很快就释然了。没有就没有吧,摄影也挺好的。

等到下次写信时,江宁挑了几张照片给姑姑寄过去,他还给于子期写了一封,把自己小院的全景照片寄了过去。

信刚寄出去不久,堂姐江艳的回信到了。

江艳这封信谈的主要是他们父子俩断绝关系的信,她说,她和父母一直在试着劝叔叔回心转意,还劝说江宁给父亲好好说,毕竟父子没有隔夜仇。再说了,真的断绝关系了,江宁以后回城怎么办?难道他要一辈子呆在农村吗?这不正好便宜了江平江安两人吗?

江艳的出发点是好的,也确实真心为了他着想。江宁只好耐心解释了一遍,并嘱咐她不要再劝了,接受这个事实。虽然他和江晨断绝父子关系,和江平江宁也断绝往来,但她这个堂姐还是姐姐,不会受此影响。

并且,他透漏,自己准备申请工农兵大学名额,不用通过家里,以后照样能返城,信的末尾,他还劝堂姐有空多看书多学习,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

四月和五月,由于天气较好,景色又美,是江摄影师最高产的时候,等到一进入六月,他就得忙碌起来,想拍照也没那个闲心了。

他趁着有空,又写了两封信给姑姑,信还跟前两次一样,寄到赵星海朋友家。

五月中旬,他终于收到了姑姑的回信,不对,是赵星海以他朋友的名义回的。

赵星海在信中说,姑姑和姑父身体挺好,他们给姑父争取到治疗资格,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他的信写得很好,有思想有内容,趣味高级,照片也拍得非常好。给了姑父和他的同事以莫大的鼓舞。他每次来信,大家争相传阅。

江宁没想到自己竟然还有一帮读者,一想到自己的信和照片能给人以精神鼓励,他又加写一封,多寄了几张田野风光、萌宠照片。寄完这批,下批得在六月中旬以后了。

事实上,江宁刚寄完照片和信,陈大山就找他来商量。说隔壁的向阳大队又跟他打招呼了,要借调江宁半个月,让他去向阳大队用土法改装拖拉机为收割机。这是去年就说好的事情。

◉ 第六十六章 麦收

江宁考虑了一下也就答应了。没两天, 孙康就骑着自行车兴冲冲赶来了。

他把自行车往院墙上一靠,蹬蹬跑过来,说道:“师父, 没想到你这么快就回来了,早知道我也不出门了, 我刚才南乡亲戚家回来, 一听说你也回来了,就赶紧来瞧瞧。”

江宁把剩下的一些燕都特产拿出来给他, 孙康客气了一下高兴地收下了。

孙康十分燕都的一切都十分感兴趣,问东问西的, 江宁拣着有意思的说了一点。

孙康羡慕道:“师父你真厉害, 见过那么多世面,我连县城都没出过。”

江宁说道:“以后你有的是机会出门。”

孙康是不太相信的,出门多费钱啊,关键是去哪儿呀?他在城里又没有亲戚。

江宁把话题转移到改造拖拉机方面, “先说好,土法改制拖拉机可不比改制农具, 需要的铁和工具可是不少, 你们大队准备好了吗?”

孙康用笃定的语气道:“没问题。我爹前几天开过社员大会, 大家都同意。他们说,要是弄好了,收麦子收得快,省得总担心麦收时下雨。要是收割得早,还能到别的大队帮着收麦,没几年, 就能把铁器的钱挣回来。”

江宁笑道:“你们大队的社员脑子挺活呀。”

说到这个, 孙康就来兴致了, 他看看左右无人,就一脸骄傲地说道:“师父,你也不是外人,我也不怕你举报。我们大队66年以前可富了,因为做小生意的多,跑车的,收菜的,养羊的,日子过得滋润,附近的姑娘都愿意嫁到我们村。这几年啥也不让干,大家全都趴地里刨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