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其实是个极具有法家思想的人,而眼前的人延续了他的思想,乃至于衍生出了依法治国的思想,于当时而言,不算普遍。

“魏公重刑法,其严在于治军

、在于治民,”荀晏说道,“若孔明掌一境之地,如何治法?”

诸葛亮答:“乱世用重典,严法严于吏。”

“请君为雒阳以西编纂新律。”

荀晏长揖道。

诸葛亮扶住了他,他问道:“荀君心中早有规划,何不自行之?”

似是过了许久,他听到眼前的人真情实感的说道:“因我的才能远不及你啊。”

“且我将西行往长安去。”

诸葛亮皱着眉,还没想好怎么回上一句,又被下一句惊到了。

“你若离去,唯恐雒阳生危。”

雒阳于他们而言已是边境,汜水关外便是曹军,虽有停战协议,可兵不厌诈,如何能彻底放心不顾,若荀晏不驻守雒阳,就怕曹操趁虚而入。

“无妨,”荀晏拍了拍袖子,“你与友若看着就行了。”

诸葛亮觉得不行,他说道:“自青州一战被俘,荀友若再未事二主。”

他说得不错,荀谌于袁绍的感情大抵是极其复杂的,在那之后,他不出仕汉官,也不仕曹操,几次行事皆是以荀晏府下掾属的名义而行。

固然有韬光养晦,以求自保之意,却也有心灰意懒,无意再争的冷淡。

荀晏想到了什么,他有些无奈又愧疚的弯了弯唇。

“我是他堂弟啊。”他理所当然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