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之名响彻海内,当年他刻下了四十六块石碑,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皆是来观摩那熹平石经。

虽然他后续在董卓王允执政期间门有过那么一些不足为人道也的污点,但人们总是健忘的,尤其是曹操待他并不薄。

吃过边让的苦,他待这些名士往往主打一个友好和谐,给个高位又不给实权,也一如的封了蔡邕一个太中大夫。

仆役卷起帘子,将酒温在炉上,又有几碟时令野菜,在这样一个令人倦怠的日子里围着炉火品酒吃菜,确实再享受不过了。

蔡邕已然不年轻了,发髻胡须皆已斑白,但他仍然高冠博带,名士之姿,他在与他的学生一同品酒,品酒便少不了品评一番时事。

“……荀中丞昨日至许都,面见司空后仍是不收拜帖,倒是一如以往不喜结交他人,”他的学生撩起宽袖,斟上一盏酒笑着说道,“可惜许都上下多少仰慕于荀君的士子难以见其人。”

“正明莫非也想一见荀君?”

蔡邕抚须笑道。

韦晃为老师斟上一樽酒,随后道:“荀君战功赫赫,内治有方,何人能不倾慕?何况闻荀氏子皆是容貌非凡,学生有幸得见荀令一面便是难忘,不知荀中丞又是如何俊美?”

蔡邕回忆了一番,第一时间门竟是想着了昔日那雌雄莫辨的少年郎,后边长开了才愈发清俊,确实是说得上容貌极盛,若他愿意交游宴会,必然得是焦点所在。

“若是有机会,可为正明引见一番。”

他随意说着,却也并未当真,他与荀清恒虽有些交情,但终究算不上熟,只能说是逢年过节能送上些礼物的关系。

韦晃似乎并未听出老师的言下之意,他又道:“学生族弟亦是心中仰慕荀君,离家至雒阳,愿为中丞效力,可惜如今尚且一介白身……”

蔡邕抬起了眼,他这学生出身京兆韦氏,名门大族,族人又如何会还是一介白身?

“中丞以考核取士,不核德行,更不看家世,学生那族弟在士林中亦是颇有名望,未想竟是名在一无名狂生之下,实在……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