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片的这些单位,基本是仓库所在地,仓库聚集在这片,主要因为轮船码头在此。

路运不发达的年代,水运最热闹,现在又刚建好了淮河大桥,这一片,还会热闹很多年。

桥西通向县城城内,桥东是县城郊区,淮河在城东,每个单位分到的,都是东西向的长长的长方形地皮。

仓库建在西边,宿舍建在东边,东边就是淮河堤坝,万一淮河发大水的时候,淹到加高了地基的仓库需要时间,自然就有抢救物资的时间。

设计这些房间的人,不知道是什么脑子,从仓库到宿舍,五百多米的长度,就这么无缝对接的建造房子。

先不说仓库那边,程莉从来没有进去过,只看到在最西头的路边的一排门店,直接卖各种日杂用品。

宿舍这边,原本是靠近淮河边建造了一排八户房屋,每户三间,后来宿舍不够,就把仓库的地盘又切了些过来,盖了十户,每户两间。

土产公司这边因面向桥建造的房子,所以正屋是坐南朝北的,这十八户的对面,同样是一长排的坐北朝南的房屋,比正屋低矮些,算是厨房。

当初最多是双职工,可后来都生了孩子,家里肯定住不下,大家都默契的在厨房的窗户边,盖了与厨房垂直方向的房子,做新厨房,原本的厨房做卧房。

两排相对的房子中间是八米宽,大家同样默契的只盖四米,留下四米做通道。

原厨房与新厨房之间夹角成了私有用地,原本不算小的长形院子,就只剩下四米宽的长通道了。

现在来说这无缝对接,原来的旧宿舍是从淮河坝边留的门,也就是从南北两排房屋的东边拦了点围墙,留了门洞,连大门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