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定调

“这是从他不奉诏说的,他如果来了,就又是一种处置法。那时他人在皇上掌握之中,怎么做还不是全凭圣意吗?不过,臣以为,就是到了那时,也不能给他处分,而只能勉慰。皇上的原意,也不过只是解除他的兵权,不必做得太过分了。”

一席话说得头头是道,不由得皇上心中高兴,方苞也连口称赞:“好好好,真有你的。兰妃,你用的这是阳谋,光明正大,不失相臣风度。比起我以阴谋事君来,真有天壤之外。方苞着实领教,也着实惭愧。”

“照着你这思路,一切都理顺了。我想,第一要厚赏薛禄山的官兵家属。家里有个安乐窝,他们就不肯跟着薛禄山造反;第二是京畿防务要抓紧。第三,我看过一些皇上的朱批,这些朱批中对薛禄山褒赞的话说得太多了。现在皇上可以下点毛毛雨,下旨收回来一些。下边的臣子们都很聪明,一见皇上要收回,他们能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吗?皇上也可以试着向下边吹点风,这就不会有‘变起仓促’的感觉了,人心也易于安定。”

真是思路一对,路路皆通,楚寰和沈离都连声叫好。

是哪里辞别皇上出去时,天低云暗,蒙蒙细雨在阵阵轻风中飘洒,院子里的青砖地像是涂上了一层油似的,晶莹湿润。

楚寰皇帝仰头望天,一任沁凉清新的雨珠,飘洒在自己的脸上、身上。

太监邢年连忙跑过来,在他的头顶撑起了一把雨伞。

楚寰却笑着说:“六月天,哪就凉着了?”

他回到东暖阁里,安心定神,转向案头堆积如山的文书。

这次要按照一个新的思路,把原来曾经批过的奏折,再重新看一下。他拿起上面的奏章来,略一思忖,在上面批道:

尔前折奏称,京都传言说,朕去丰台劳军,系应薛禄山之请,不知是何人之言?

朕早已不是冲龄幼主,岂须年的指点,他又怎敢要挟朕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