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老四赵德列出来的各项流程,大家都笑得前仰后合。
“就这样吗?”大姐赵霞和大姐夫罗大刚笑过之后问。
赵德梗着脖子说:“是啊!我跟二哥参考了好多结婚人家,都是这样办的。”
赵玥笑得喘不过气,实在不行了就捂着嘴说:“嗯嗯,这样最好。入乡随俗,图个气氛热烈!”
赵刚笑着挠挠后脑勺:“嗯,那就这样定了。”
新郎官确认了,大家也就不再说笑,认真地筹备起来。
后世的婚礼,新郎、新娘肯定是最辛苦的:婚礼当天的凌晨,甚至整夜都不能睡觉。除了各种细节的筹划,更要因为新娘化妆的问题,而付出幸福而无奈的辛苦。
八十年代初的婚礼,虽然不至于这样劳累,但大致也是如此。
凌晨四点多,新娘周芳就早早地醒来——这个时候,因为幸福的激动和紧张,其实也是难以入眠的。
盥洗后,就有女伴前来帮着化妆。
这时候的新娘妆,一切都为“喜庆”二字服务。
周芳本来不愿意剪掉长发,但都说现在流行,她也只好烫了个大卷花头。
昨天烫的头发,女伴帮着整理一下。
怎么整理呢?有一把从理发店借来吹风机——不是买不起,而是临时决定烫头,来不及去买了。
美发师也随着吹风机一起来了,帮着整理了头发。
然后,就是女伴帮着化妆。
后世的人们,看着几十年前的旧照片,当然会觉得那时的新娘妆很简单。
但是别忘了,在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女士们除了往脸上涂一些擦脸油之外,是极少使用眼影、胭脂、唇膏的。
女伴拿着粉刷,沾了一些胭脂后,往周芳的脸上扫去,两人先都是哈哈大笑起来。
“知道的是化妆用的,”周芳好容易才止住大笑,还是看着这支小刷子说,“不知道的,就认为是写大字,或者是画画用的!”
屋里的女士们笑作一团,母亲孟秋红不禁笑着催促:“赶紧把,别等新郎来迎亲,这里还没画完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