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应接不暇

听到来人的喊话,赵永水示意家人安静后侧耳一听,就笑着从炕头站起来。

说着“是村长”,他就赶紧走出去迎接。

按照约定俗成的礼仪,村里的村民们互相串门走访,不会径直闯入别人的家里,以免遇到主家不方便的情况。比如两口子正在亲热,或者是清点家财什么的。

去别人家串门,来人先是站在院外喊一声,再进来院里。

站在院子里接着喊两声,来人若是得到回应,自不必说;来人若是没有得到主人的回应,就表示这家没人在家,或者是不方便接待。来人就转身回去,换个时候再来拜访。

据说,这个小小的,又很必要、重要的礼仪,是自古以来就有了的。

赵永水快步走出屋子,见到拿着手电筒站在院里的村长李德发,连忙把他让进屋里来。

李德发进来后,口中连连说冷:“好家伙,这个冬天还真挺冷。”

屋里的孩子们,称呼了“李伯伯”,给他让座到炕头。

方淑芬赶紧给他倒了杯茶——即便是喝五六块钱一斤的茶叶,总也是家庭生活条件改善、提高的象征了。

手里握着玻璃杯子,坐在炕头的李德发觉得暖和多了:“永水啊,你这炕头烧得挺热。”

北方农村的大炕,里面有烟道。堂屋的地炉点着后,烟气进入卧室大土炕里的烟道,在里面拐几个弯后,升去屋顶的烟囱。

这样用黄泥和着碎麦秆“盘”成的土炕,就会在冬日里为睡在炕上、屋里没有供暖的家人们,提供暖烘烘的热量了。

赵永水得到来客的夸奖,嘿嘿地笑着说:“还是村长支持,我赵永水才能这么快改善生活的。”

李德发听了并未发笑,脸色有点沉黯。

屋里的几个孩子见大人们要说正经事,就各自走回自己的屋里。

孩子不刻意参与、旁听大人们之间的谈话,也是有意无意之间形成礼貌。

老大赵刚正要出屋,被李德发叫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