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页

在滑行练习中,纪和玉主要关注了那几个没有接触过花滑的幸运观众,还有就是花滑基础貌似是全场最好的小朋友,关注前者是怕他们刚刚上冰还不适应,摔得太惨而打击了积极性,关注后者则是纪和玉在评判小朋友的底子到底打得怎么样,会不会白费了他这么好的天赋。

令纪和玉惊喜的是,小朋友不仅滑得很稳,用刃也很深,就连滑速都完全不输周围那几个有花滑基础的大人!

滑行是花滑最基础的基本功,但在如今的世界赛场上,大多数选手都更加注重技巧性鲜明、视觉冲击力也更强的跳跃,这其实是一种一味追求难度而忽视艺术性的体现,是一种畸形的发展趋势;而滑行的功底,很大程度就体现在滑行时的用刃、身体姿态和速度上。

结束了三四组基础滑行后,几个没怎么接触过花滑的人就有些气喘,感叹原来在冰上滑行这么累。

而纪和玉则是笑眯眯地蹲下来跟小朋友对视,问他这么滑行是谁教的,谁知小朋友颇为自豪地指了指纪和玉!

“……我?”纪和玉迟疑道。

“对呀,我是跟着哥哥的视频学的哦,感觉这么滑很好看,所以有努力在模仿哦!”

小朋友给出的答案完全出乎纪和玉的意料。原本纪和玉还在想,这孩子到底是跟着哪个冰场的教练学的滑冰,基本功还挺不错,完全没想到他竟然是靠着自己的比赛视频“自学成才”。

“真棒。”纪和玉不吝赞美道。

这孩子实在是太像当年的自己了,此时的纪和玉虽然才和他相处了短短十几分钟的时间,也已然有些见猎心喜。

之后,纪和玉带着大家又进行了几组旋转练习,这回他的目光几乎全程都在小朋友身上,只有眼角余光留给其他几个观众以保证他们的安全,越看越让纪和玉觉得,自己这一趟没有白来。

他这次冰演原本的目标,只是帮助冰场开拓市场,第一项节目的设置也是为了增进和粉丝的互动,没想到竟然还能顺带发现一个好苗子,纪和玉一面带着大家训练,一面已经开始考虑回去之后怎样和陈教说这件事了。

国家队有不少队员都是从小开始培养的,比如蒋一清、陈衍芝还有刘彦池他们,像自己和孟浔这样通过花滑训练赛半路插队的还是少数,纪和玉相信,这孩子如果能早早得到培养,成长为国家队主力应该不是问题。

带着这样的想法,纪和玉对之后的跳跃训练就更加期待了。

因为跳跃的相对危险性的缘故,跳跃训练是一对一指导的,第一个冲上来的就是这个好学的小朋友,在他上场时已经跳了一个2t,虽然因为年纪尚小,也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缘故,这个跳跃尚有一些瑕疵,但在这个年资有这样的掌控程度和技术储备已经非常不错了,纪和玉原本想帮他再抠一抠2t的细节,没想到小朋友眨巴着眼睛看着纪和玉,表示自己想练一练2s。

“这个短时间内不太好练,”纪和玉有些为难地说,“今天时间太紧,我怕你受伤。”

然而,那小朋友却神色格外认真,语气更是这个年纪里少有的郑重:“我不怕摔的纪哥哥,我其实自己私下练了很多次了,已经能蹦起来了,但是怎么都学不会落冰,不信、不信我练给你看!”

话毕,小朋友向边上轻巧地一蹬冰,竟然真的直接蹦了一个2s,只是他才刚勉强转够周数,就重重摔倒在了冰面上。

小朋友躺在冰上,眼巴巴地看着纪和玉,大有纪和玉不肯教就哭给他看的架势。

纪和玉心绪微微起伏,没想到一个五岁的孩子,竟然也会对冰面有这样深切的热爱和追求,终是点了点头,将小朋友扶了起来。

“我看了一下,你的起跳其实还不错,左后内刃蹬冰的力度和方向问题都不大,但是在落冰的时候角度调整得不对……”纪和玉并没有因为他只是一个五岁的小朋友而放宽要求,反而异常严格地陪他分析了一下问题所在,这小孩非但没有被“凶”的难过,反而频频点头,看得观众们都不由捧腹。

“大概就是这样,我来示范一遍,你可要看仔细了,”纪和玉笑道,“能看我跳2s的机会可不多见。”

虽然4s对眼下的纪和玉来说都是轻而易举,纪和玉也并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且出于演示的目的,刻意将每一个动作要领都尽量表达得清楚一些,凌空来了个漂亮的2s。

“来,再试试看,”纪和玉鼓励道,“想想我说的,但具体要怎么去控制身体平衡,却要靠你自己摸索了。你自己应该能行了吧,我先教教那些哥哥姐姐们跳跃,你一个人练习一下,一定要小心知道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