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是朱至听完都傻了眼,朱雄英可真是好大的手笔!
“你可想好了。”泰定帝没有办法,为了避免儿子反悔,须得提醒一句。
“孩儿想好了。至儿将来是要上战场的,孩儿留在朝中,要如何收拢人心,那凭的是孩儿的本事,孩儿不需要科举那所谓的门生之情。”朱雄英肯定是已经想清楚,所以才会给泰定帝出那么一个主意,也是想让泰定帝知道,他也有保护自己妹妹的本事,从现在开始,他就一步步的为朱至准备。
确实,泰定帝听得那叫一个满意。
“此事须得寻人商议后再定。”泰定帝再是意动,不过可不能就这么答应下了。
朱至想了想道:“既要开武科,大可以放些风出去。文章要求不需要太高,会写自己的名字,能看得懂奏折就成。咱们那些开国的功臣人家,他们好些都已经让儿孙读书了,可惜啊,书读得不怎么样,但是这武艺上吧,我也不确定。”
话说着视线已经落在汤显身上,作为信国公的孙儿,这也是一个战五渣,书读得不成,武艺同样也不行。
汤显低着个头,哪怕察觉朱至的视线,那什么,他听不见,他就是一个战五渣,他又不是今天才是。
得,朱至一看汤显那死不肯抬头的样子,有什么不明白的。
“确实。是该给各家透个信。连同让武将们往六部轮值的事也可以提一提。”泰定帝已经被朱至指出问题所在了,有问题必须得解决问题,武将确实不能一味削减,倒是可以吸取新鲜的血液进来。
喜好弄武的人大有人在,和朝廷以科举取士一般,一但朝廷需要那方面的人才,一时半会或许没有,但是十年二十年后,甚至百年千年之后,为满足朝廷需要,必然会有那方面的人才供朝廷以取用。
为君王者可不谋于一时,却可以谋于万世,那难道不比让朝廷千秋万世不变,更能够达成?
泰定帝心里定了主意,脸上的笑容也多了,看着朱至那份满意是藏都藏不掉。
“行,这就要封印了,有什么事都等年后再说。你们几个随我去见你娘。”朱至一去北平,完全是不想回来的,然而常氏有孕,面对常氏时常念叨着让朱至回来,泰定帝思虑再三,终是决定把朱至召回来。
北平与北元互市一开,小半年来事事都步入正轨,有徐辉祖他们几个能打仗的在,必闹不出什么乱子来。
修建新都的事,朱至素来捉的都是大方向,细节上自有人盯着,如此也就不是非让朱至留在北平不可,那,为了常氏可以专心养胎,泰定帝果断把朱至叫回来。
只是回来得也是巧,正好教材弄出来了,幸好朱至回得巧。否则就这教材弄出去,此后天下皆知大明重文轻武。长此以往,未来的朝堂必是文人的朝廷,对于武将,对于大明,那都将成为灾难。
想到这儿,泰定帝觉得往后这诸事啊,得多听听朱至的意见,有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他们没看出端倪,朱至兴许看出来。
防范于未然,这也是当皇帝的须得做到的事。
得了朱至提醒,又办了一件大事的泰定帝领着女儿女婿儿子去见常氏,常氏这会儿已经五六个月,早早等在门口,嘴里念叨道:“不是说了进宫了吗?怎么还不见人。”
是啊,心急于见朱至的常氏,伸长了脖子看着前方,就盼着朱至赶紧出现。
一旁的陈亘哄着常氏道:“许是陛下处有什么事绊住了。”
因为常氏想见朱至而把朱至弄回来的泰定帝,绝不可能不知道常氏已然在宫中望眼欲穿。没有在第一时间把人放回来,定是有事情绊住了。
陈亘宽慰着常氏,只盼常氏能坐下,且耐心些。
常氏抱怨的道:“一个个忙起来什么都不顾。要不是我有孕,怕是大过年的她也绝想不起来回来看看我这个当娘的。”
额,对于常氏和朱至的事,那是陈亘可以接话的吗?
当娘的可以埋怨女儿的,却是容不得别人说她女儿的半句不是,陈亘这样的聪明人,岂不明白这个道理。
“公主殿下都是为了办好陛下交代的差事。且公主殿下人就算不回来,碰上什么好吃好喝好玩的,那不是第一时间想起您了?”陈亘自进宫以来,也算是长了见识了,以前她对常氏有所耳闻,但这所知不算很多,只知道宫中大小事务,这位是不怎么耐烦管的。
为此,当初东宫事务都由那位侧妃所管,也正因如此,差点常氏在生朱允熥的时候就一尸两命了。
好在善有善报,朱至救了一个孙商枝,这位可是药王后人,医术高明,这才救回了常氏,保得母子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