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远臣俯首行礼道,“将在外应随机应变,还请陛下恕罪。且裴君侯在军中声望甚高,若是陛下此时降罪,恐会引起军中哗变,令边关人心不稳,还望陛下三思。”
这话看似是在为裴君侯辩解,实则却是威胁皇帝。不止有裴照所率领的十万铁骑,还有数十万边关军民,一旦哗变,究竟是战前失利,还是挥兵南下,直取京师,这可就不得而知了。
所以李景翎对裴君侯只能赏,不能罚。
李景翎深吸了一口气,沉声道,“既然这样便收兵,等北狄来人求议和吧。发下圣旨,不准裴照再不遵皇命。”
他现在只想让裴照离开边关,早日回来。
谢远臣又是微微一笑,挺直脊背,如玉竹般肃然,“陛下,不用等了,北狄已经被灭,不会有人来议和了。”
这样的结果也惊呆了满朝文武,他们所以为的最好结果便是裴君侯镇守边境,击退北狄,一扬大周国威。
绝不曾料想仅三月时间,裴君侯率领骑兵军队如同闪电战般就灭了一国。也没有什么士林清流文官指责裴君侯屠城,残忍好杀了。连国都给灭了,还有人去可怜什么无辜的北狄老弱妇孺么。
顾然为求速战,不惜屠城灭族。
一来灭掉北狄这个心腹大患,是裴父的临终遗愿,为此已筹备数年时间,毕其一功。二来顾然也不希望时间拖长,引来大周内部的背刺,比如那位皇帝。好在谢远臣足够可靠,又精于内政,让顾然没有了后顾之忧。
而且为以防万一,顾然也提前就让裴家全部转移到河东,皇帝就是想下手也不容易。
在此征战过程中,顾然也充分发挥了以战养战的作用,搜刮洗劫下来的异族财富全部充作军饷,又有她的商队在旁进行周转,一切后勤都没有出现问题。
………
在灭了北狄之后,裴照征伐的步子并没有因此停下来,彻底贯彻了攻守易形这四个字。
建安十二年春,裴君侯第二次北征,灭突厥,吐蕃二国。
建安十五年秋,裴君侯第三次北征,灭新罗,百济,高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