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愣了一下,然后盯着这个天真的儿子半晌,竟不禁轻轻笑出声来,“儿啊——你可知,这世上人心诡谲吓人之处?若你认为你待他们不薄,他们便不会辜负你,那可真是太过天真了。平妃,你养的‘好’孩子。”

书芳深吸一口气,“妾从前想着,他终有一日会从这里走出去,军营之中全凭本事立足,他也无需为这些事操心,便忍不住……多护着他一些。妾,大错特错了。”

康熙看向胤礼,眼中似有几分感慨叹息,“往后,也是要成家立业的人了,多学着些吧,外头天地遥遥,你额娘不能总护着你。”

胤礼低头哑声应是。

康熙言到即止,不再言语。

梁九功不愧是能在御前站稳脚跟,大浪淘沙多年不动的那个,办事也是极为利落,未多时,低头入内,袍角隐隐沾着血迹,面色平静地道:“皇上,那四人尽招了。”

招得这么快……敏若心里算了一下时间,啧啧感慨,德妃这次人找得实在是不行,看来前几年她势力受到的打击还是很大的。

第一百九十二章

然后的一切事情似乎都是顺理成章的。

梁九功双手捧上四名宫人的供词,后面陆续送过去的人还在审问当中,他撬开了最主要的两个人的口,便连忙过来回话——那二人因知道事情太大,一开始还不太敢承认,因而很是耗费了一些时间;另外那两个望风的就很痛快了,本就是拿钱办事,谈不上什么忠心耿耿,进了慎刑司便惶恐不安,再被绑上去便瑟瑟发抖,稍微用点手段,没有不招的。

记录口供的是御前的人,因要奉给康熙,字迹誊录得十分端正整洁,虽谈不上什么风骨气韵,至少看着舒心。

但此刻再整洁端正的字,落在康熙眼里,也无法令他舒心顺眼了。

古人诗中云:巨舰只缘因利往1。这句话方才宫中的斗争中倒也大半合宜。

能使出这样下三滥而狠绝的手段,除了有旧仇怨,便是有利益上的冲突。

而书芳十岁入宫,康熙又对她格外关注,可以说她就是在康熙的眼皮子底下成长起来的,他看着敏若将书芳教得娴雅温柔、端正循礼,温文和善,有自保之力却不好与人争端,心中十分满意。

再后来,胤礼被他出继,书芳母子与宫中诸皇子更是没有利益纠纷,与六宫嫔妃、诸皇子都颇为和睦。

若说与书芳处得不大愉快的,就是早年的索额图了,可索额图如今骨头只怕都成了渣子,家中子孙亦再不成气候,又岂有将手伸进内宫算计十七的本事?

康熙倒是想将这门罪归到太子头上,也让他能顺理成章地更厌恶太子两分,但他心里清楚,太子这会拉拢亲近书芳母子还来不及,又怎会用如此下三滥的腌臜手段算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