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虞云的嗅觉比她想象得要敏锐许多。
这边瑞初的信刚送出去未过多久,虞云与此次办差他的上司也就是正都统篙祝的联名奏章已经送到了康熙案前。
康熙身边的事敏若轻易不打听,打听多了容易出事,康熙也不是喜欢将前朝事务在后宫中说出来的皇帝,他从来将前朝后宫的关系看得很清、又将事务分得很清。
将前朝后宫的利益共同体绑在一起褒贬赏罚,与他不允许宫妃沾涉前朝事并不冲突。
所以康熙那边的信,敏若得到的还要慢一些。她正翻阅兰齐亲自动过来的书信,信中各种关节梳理明白,整件事清清楚楚地摊在了敏若的眼前。
给“福寿膏”开绿灯的人,是一个敏若极为熟悉、预料之外又似乎在情理之中的人。
——索额图。
这家伙上钩的经历也颇为怨种。
英吉利商人通过传教士将福寿膏进给索额图,号称能够强身健体——索额图那点“秘密”虽然瞒得严实,但在京里其实也不算什么秘密。那些传教士在京师深耕多年,各方面的关系都能搭上一点,能知道索额图这点私密事也不足为奇。
英吉利商人在福寿膏里加了点“料”,哪国还没点自家能用的偏方呢?英吉利商人对自己的“偏方”大约是极有信心的,想着索额图见到了好处,自然勤着用福寿膏,等福寿膏用上瘾了,主动权就不在索额图手里。
而是在他们手里了。
届时再通过索额图这个跳板,向整个大清的核心政权所在的圈子辐射发展。他们规划得倒是挺好的,却漏算了一点——索额图在京师里,也是有几个同病相怜的好友的。
对与自己同一派系、或者用得上需要交好拉拢的人,索额图实在是“掏心掏肺”的好。福寿膏的好处很快被传播出来,一时那尚只在粤地流传的烟土竟成了京师里的抢手货,也因此才被兰齐觉察出端倪来,并及时抓住,顺着那一根线挖到了根源。
看完了信,敏若引火来烧,面色一时有些复杂。
就是说,有没有一种可能,索额图所谓的“用福寿膏后,旧疾大有好转”,并不是英吉利人的偏方多厉害,而是她上次给他下的药到期了呢?
本来那药效也不过十几年,敏若掐着手指头算,索额图的好日子也快到头了,根本不值得她再大费周章地给他下一回药,干脆就没再动手。
而且到索额图这岁数,他竟还没认命,敏若觉着也是怪罕见的。
查出此事最终落在索额图头上,前因后果明明白白地摆在面前,不再是一团迷雾笼罩,敏若心内稍定,也有了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