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是常在慈宁宫与太皇太后、太后等人说话时,提起的也多是庄子上的事儿,法喀或还有两嘴,余人便极少了,甚至可说是从未提及过。
这种入了夫家门便减少为娘家利益考虑的行为是当世所推崇的,或许敏若当年献上牛痘给康熙,而不是先告知钮祜禄家由家族内部商量判断利益做出处理的行为,在太皇太后眼中也属于此。
——就是当世对女子的要求,事事以夫家利益为上,既出闺阁,则娘家也为“外家”。
在太皇太后看来,敏若的行为自然应该归结于此。她当然不知道敏若不为钮祜禄家的利益考虑、与舒舒觉罗氏感情生疏,只是因为那不是她的家、不是她的亲娘而已。太皇太后只能以外人的目光看待分析敏若,又无法跳脱出时代思想的局限,所以最终只能得出那样的结论。
其实敏若想到这已经纯粹是在心里胡乱想来抖机灵的了。
主要是她对太皇太后的用意实在是百思不得其解,就决定不逼自己,开始抖机灵找乐子,但这一个机灵抖得她还没一乐呢,忽然就感觉思路清晰起来了。
——这两件事没准还真有关联。
便是敏若针对太皇太后利益的两种猜测,其实也能连接到一起。
康熙的公主们长大了八成都是要抚蒙的,太皇太后作为流着蒙古血脉的爱新觉罗家人,又怎会不希望公主们嫁去了蒙古,便一心向着蒙古呢?
只有公主们学到了敏若的“六亲不认”,嫁到蒙古去,才会从此一心为蒙古考虑,而不是身在蒙古心在京师,仍以大清国的利益为上而非以蒙古利益为上。
这是什么路数啊!
敏若被自己的猜测惊了一下,但想到那些年太皇太后源源不断地往先帝后宫中安排嫔妃,康熙继位后又先后安排了数位出身科尔沁贵女入宫待年,又觉着这个猜测并非毫无可能的。
当然,这也只是她胡思乱想的结果,敏若没把这听着就有几分荒谬的猜测强往太皇太后头上套,暂且将这一茬在心内带过,在坤宁宫坐着受了岁,过交子,祭祖礼佛后,宫人奉了水饽饽——即饺子上来。
再过些年,宫内除夕夜宴的流程便已确定了,进汤膳羹品、每位分设席位、有乐曲歌舞助兴,也不再拘泥于坤宁宫当中守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