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佑没有隐瞒,坦白道:“我相信各家杂货铺子会很有兴趣。”
屋内众人都呆在了那里。
对,还有杂货铺子!
他们看不上的,杂货铺子却会当做宝。缺酱油灯油,却缺不了盐。无论什么时候,盐与银子一样。都是硬通货。
陈金闻脑子转得最快,他们若拿了盐票,再铺下大摊子,找掌柜伙计来卖盐,就没什么利润了。
齐佑的话,使得他眼前一亮。待拿到盐之后,可以放给各处杂货铺子去售卖。
哪怕一斤盐赚不到一文钱,积少成多,事少轻松,跟那扬州城千百年流淌的里运河一样,钱财源源不断。
当即,陈金闻就拍了板,上前一步恭敬地道:“王爷,草民愿与以前一样领盐票。”
其他人见到陈金闻表态,有那机灵的,跟着表了衷心。
余下的人犹豫不决,想着还有一天的功夫,得深思熟虑之后再决断。
齐佑没有勉强,让其他几人先行回去,马上给陈金闻他们立了盐票文书。
对于盐票的事情,齐佑经过了深思熟虑。
让杂货铺子直接卖盐,省了中间商,但会给盐场那边增加麻烦。有盐票的小商贩多了,势必要加多盐场的官员,造成官府官员冗忱,没省钱还多了支出。
小商贩与大商贩们一样,都是图利。人多且杂,不利于管理。
大盐商们就是那穿了鞋的,顾忌比小商贩多。批发盐给他们,一出事能找到人,他们还具有善后的资本。
齐佑故意提杂货铺,也是给他们指一条路。
像是陈金闻这般头脑灵活的,马上就领会了。齐佑不担心其他几人会不来拿盐,其实这几人就足够,估计他们还会从中拦着。
竞争的人越少,他们才越有利。
齐佑大刀阔斧改了盐税,押送着银子离开扬州,去到江宁,督促曹寅与阿山抓紧办案。
在康熙再来信之前,齐佑赶着将江南这边的官场大扫荡了一翻。
那边,李光地回到京城,将江南衙门空缺之事传了出去。
康熙看着大船的银子,户部尚书马齐的欢呼,以及等着加俸禄官员们的欣喜若狂,已经无力回天。他眼睁睁看着江南大变,捏着鼻子开始派官去填补衙门空缺,着手审理江南的贪腐案。
这边,齐佑押送着剩余的银子回了京。康熙怀着说不出的心情,召见齐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