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佑微松口气,开始说起了正事:“汗阿玛,这些是我看了户部的田亩,赋税,八旗支出与八旗人口等数据,您看一看。”
康熙知道齐佑做事向来迅速,见他这么快就理好了,还是欣慰不已,接过他递上来的册子仔细翻看。
所有数据,都是基于真实。康熙越看越心惊,抓着纸的手指,逐渐泛白。
八旗人口增加,给户部带来的压力自不用提。
哪怕不把八旗算在内,按照如今的赋税收入,大清的土地田产亩数,不断增加的人口等来看,不出二十年,朝廷将会面临大的问题。
因着没了战乱,人口逐年在增长。除去关外,关内已经无地可开垦。田地的总量不变,也就是说增加的人口,会面临粮食饥荒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眼下仅有控制人口,提高粮食产量,开垦关外的土地几种办法。
控制人口不可能,除了灭掉人欲,或者将男人变成太监。说到底,朝廷压根没有控制人口增长的有效手段。
无论哪一种,他们都得反。康熙也没想过要控制人口增长,一个朝廷的兴旺,与人口密切相关。
提高粮食产量,康熙深知谈何容易。
关外的土地,就成了康熙最后的筹码。而且这些土地,绝不能落入八旗之手,还不能让免赋税的权贵染指。
乱世用重典,哪怕是太平盛世,照样得用重典。
康熙想到这些,神色渐渐狠戾。
齐佑觑着康熙的神色,说道:“汗阿玛,明年就要科考,我有些想法。”
康熙神色缓和下来,赶紧问道:“什么想法?”
齐佑说道:“将策论的比重调低,加入算学几何,医科等科目的考试。明年肯定来不及了,不然读书人得乱,就从下一次科考开始吧。最初不用考得太深奥,得一步步来。另外,多开博学泓词科,不过这一科,并不仅仅考文,着重考技。”
如今除了三年常规的科举考试之外,还有制科的考试。制科由来已久,到了大清时,被称为了博学泓词科。
顾名思义,博学泓词科是朝廷为了笼络读书人的考试。将写不好八股文,能写词写诗有话语权的文人,把他们收编到朝堂来,差不多是另类的招安。
制科并非三年一考,至于什么时候有考试,完全由皇帝决定。能参加考试的人,则由各地督抚推荐。
迄今为止,康熙在平定三藩之后,为了安抚读书人,少写文章暗讽暗骂他穷兵赎武,开办过一次考试。
齐佑深知,尽管康熙答应科举考试改革,至少得要十年,甚至更久才能逐步改变。
先生,课本,读书人开始学,需要时间过渡,不能一下就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