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页

若是着急忙慌开战,战败后,还会惹来他们的耻笑。令谈判陷入被动不说,兴许罗刹国一怒,还会终止谈判。

大阿哥气尤未平,大声质问道:“难道就允许噶尔丹大摇大摆前来,再耀武扬威离开?我虽然不清楚,可这里面没有罗刹国在背后使坏,说什么我都不信。”

伊桑阿看了眼年轻冲动的大阿哥,眼神再从安静坐在那里的明珠身上扫过,不紧不慢说道:“大阿哥,漠北蒙古地广人稀,如今噶尔丹的兵在何处,估摸着都无人知晓。等到朝廷兵马开至,说不定噶尔丹早就回西北了。”

大阿哥一愣,下意识看了眼康熙以及太子,还有明珠等人。他犹豫了一下,愤愤不平哼了声,到底没再说话。

太子则从头到尾未作声,只大阿哥退下之后,嘴角微不可查撇了撇。

御书房里都是康熙的肱股之臣,他坐在御案之后,面无表情听着大家的意见。

每个人的话听起来都有道理,只不知为何,康熙心中却掩饰不住的失望。

无论哪一方,都只顾着坚持己见,慷慨陈词,却无人提出该如何打,如果只观望或者干脆不打,接下来又该如何做。

说到底,他们除了欠缺担当之外,最欠缺的,还是实际的行动措施。

康熙愣住,不知不觉中,他已经习惯了齐佑的做事方式。

齐佑从不会只提出反对或者赞成,无论哪一种建议,他都会附上自己的行动计划。

虽说最后都是康熙拿主意,他深刻发现了两者之间的区别。

齐佑的行事方式,令他这个皇帝做得很轻松。详尽的数据,详尽的做事方案,清楚分析优劣,令他一目了然,能放心下决定。

康熙的想法,可谓是一波三折。

最开始,他看完齐佑的信时,仿佛回到了当年打三藩时的激情。与大阿哥那样,一腔热血翻涌涌动。

等到逐渐冷静下来,康熙其实还是偏向于王熙他们的意见,待谨慎观望之后再做决定。

毕竟大清多年征战,噶尔丹肯定要打,他更倾向于等到罗刹国那边稳定之后,再腾出手好好收拾噶尔丹。

等到看完大家的表现,康熙毫不犹豫选择了齐佑的意见。

因为,他这个儿子做事,从没让他失望过。

何况,齐佑还在战事的前方,他比京城这群人,肯定看得清楚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