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页

林义诚一喜,喜到一半,脸上的笑容逐渐僵住。

修衙门不过两百多两银子,哪怕三成也就是五六十两,实在是捉襟见肘。他哭丧着脸说道:“七爷,三成的银子,也修不了什么学堂,请不了先生啊。”

齐佑拿出了苏麻喇给他的钱袋,里面有好些金锞子,加起来约莫值一百两左右。

拿在手上垫了垫,说道:“这里还有一些,学堂要好生规划,慢慢修。学堂是为了以后蒙童启蒙,学习各种手艺知识的地方,是长长久久的事情,这点银子可不够。不过,先生可以请起来了。”

林义诚愣了下,问道:“没有学堂,他们在何处读书?”

不但没有学堂,白天还要下地干活,晚上家中连灯油都点不起,谈何读书。

革命先烈们,他们同样面临着重重困难,摸索出了无数的成功经验。

齐佑笑道:“夜校啊,夜间扫盲。”

第三十七章

夜间扫盲同样需要准备, 齐佑一一做了安排。再确认了一遍重点,林义诚与夏师爷便告退,回去忙碌准备。

翌日一大早,宅子前的空地上, 中间案桌上堆放着笔墨纸砚, 印泥, 一大摞合同。两旁则摆着小麦种子, 堆放着农具。

得到通知的包衣奴才,早已纷纷前来, 将空地挤得水泄不通。看到眼前的阵仗, 小声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齐佑一走出来,所有人都马上停止说话,鸦雀无声。

落后齐佑一步,林义诚与夏师爷也赶到了, 带着县衙里管钱粮的书吏赵修上前见礼。

赵修年约四十上下出头, 身形中等不胖不瘦,看上去憨厚老实。见到齐佑脸上堆满了笑, 恭敬无比地见了礼:“七爷,小的得了县令大人的宪令, 七爷放心,小的会尽心尽力,记录好每一笔赃物。”

齐佑颔首, 笑着说道:“有劳了,得高, 你领着赵修去找尼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