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页

齐佑继续道:“折子一递上去,他们只管看需要多少银子,修多长的路。然后你来我往,拖上个几个月上半年。至于中间那些弯弯绕绕的,我就不懂了。”

康熙笑骂道:“你不懂,你不懂还说得出来这些?”

齐佑厚着脸皮,只回了康熙一个灿烂的笑脸,说道:“路若是塌荒,还要修路的人去担责。官员本来就不负责这些事情,做了事吃力不讨好。与其头疼应付上面的朝臣,还不如去乡绅面前卖个脸面,让他们出点银子行善事,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康熙郁闷不已,齐佑这个礼,收得有点烫手,很想还给他。

齐佑的话,将事情扯回了林义诚的折子上面,明确指出了现今大清面临的几个问题。

一是朝廷官员尸位素餐,只按照上面的旨意办事。说得难听点,就是指一下动一下,还不一定能动得好,动得对。

二是地方官员的权利与所担负的差使太少。

康熙当然不敢放任地方上的官员权利过大,百姓服徭役,都是修城墙这些。

如让官员修桥铺路,朝廷出了银子,放给他们去做,只怕他们中饱私囊,最后修出一堆破烂来。

上面的两点,引出了第三点:官员俸禄过低。

这点还隐含着一个矛盾。

齐佑点明了官员没真本事,工部的官员不懂如何修路铺桥。连土方需要多少都不会算的人,去当河道总督,听起来就像是儿戏。

没有真本事,当然不能拿到高俸禄。

康熙看着齐佑呈上来条目清楚的表单,以及顺义县衙门图,这就是很好的表率。

如何改善,康熙心中也再明白不过。

那就是改科举制度。

此事实在事关重大,康熙陷入了深思。

愚民并不完全是坏处,底层的愚民越多,越有利于统治。广开民智,人心就得乱。

齐佑既然提出这个问题,就早已预料到康熙的反应。他只是提醒一下,并不指望马上能一下改变。大的变革,都会面临自上而下大的震荡。

“汗阿玛,每年春天的时候,京城周边都有很多流民,还有京城无家可归的乞丐们,可以把他们组织起来去顺义修路,以工代赈。”齐佑微笑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