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页

既然已经浇过粪,粪肥对庄稼来说极为珍贵,得用在刀刃上,齐佑便让林大牛不用再浇,“林师傅,你该做什么就去做什么,无需管我。若是我有妨碍到你的地方,你就提醒我一声。”

林大牛应了声,挑起担子往回走。

齐佑在路上,不时与林大牛说话,问些粮食产量,病虫害等问题。

越问,齐佑越心凉。

眼前面临几个大难题。

第一,粮食产量低。上中下三等田,南北产量差异较大。

一亩田平均算下来的水稻产量,大约在三百五十斤左右。稻谷出米量七到八成,折合产出大米二百五十斤到二八百斤左右。

齐佑记得后世的杂交水稻,亩产平均在两千到三千斤,比现在的产量要高上十倍。

杂交水稻的稻种如何培育,齐佑不懂。这是无数科学家,如袁老等人为之贡献了一辈子的事业。

齐佑想都不敢想,靠着他一人,就能比所有科学家,无数的农业大学师生们还要厉害,能培育出亩产过千的稻种。

光有稻种还不行,后世的化肥,除虫除草,机械种植,机械灌溉等现代化设备,都是粮食丰收的关键。

第二就是税收。

后世国家对农民种地,不仅免了提留等税收,反过来对农民还有补贴。

对比着现在朝廷要征收的各种徭役,赋税,齐佑只能苦笑。

百姓手上有地没地,差不了多少,都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大地主只靠着粮食收成,发不了财。发财的,是不用交税的权贵们。

比如八旗的权贵老爷们。

第三,就是官场腐败。

除了八旗老爷们,能发财的一群人,则是官。

眼下如县令林议诚,一个月俸禄在三两银子左右。聘请的师爷幕僚,需要自己出钱,一个月的俸禄,仅够勉强养家糊口。

没钱,就只有贪污了。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从上到下,都烂透了。

跟着林大牛转悠了一天,齐佑晚上没有回行宫,先去了达春的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