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是施琅的《台湾就抚疏》,一份是姚启圣的《舆地既广、请立规模》,胤礽一目十行,很快就把两份奏折看完了,施琅的《台湾就抚疏》主要是说台湾去留的重要性,他本人的态度模糊,但是看得出来,是偏向留的。姚启圣的《舆地既广、请立规模》态度十分明确,就是留,并且把留的理由都列了出来。
“儿臣觉得当留!”
康熙点了点头,“为什么?”
10岁的太子已经充分展示了他的才智,康熙在一些事情上也会与他商议。
“凡大清之国土当寸步不让!我大清国的领土只有加没有减,送上门来的更不可能不要。”
康熙哈哈哈笑了,胤礽的话很对他胃口,除非弊实在大于利,那么台湾他就绝不可能放弃。
“明个你和阿玛一起上朝吧。”
胤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朝,胤礽早早地站在了自己的位置,大臣们看见一些朝服的太子都是心里一惊。
“诸位大臣,昨天一天可考虑清楚了?台湾去还是留?”
“臣以为,应去。”
“臣附议。”
“臣以为,当留!”
康熙拍了拍桌子,“行了,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朝堂是民间的闹市呢!”
“李光地,你觉得该留还是该去?”
一直没有表态的李光地走了出来,“臣以为当去。”
“哦?”
“台湾一直被郑氏掌控,大清此时入驻,根本得不来民心,且台湾即使被荷兰占去了也无大碍,荷兰一直没有什么大志气,只要他一直纳贡通款,大清便会一直有收入,是为永逸长安之道。”【4】
胤礽直接转过头,看向李光地,“第一,荷兰的这一届君主胸无大志,不代表下一届也是,若是他与其他国家勾结,毗邻台湾的福建必然深受影响。第二,台湾地方不大,却是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在陈永华的治理下,台湾可谓蒸蒸日上,虽然陈永华走后,有所下降,却还是优于很多省份。第三,民心问题。我大清刚刚入关,民心又何曾在?只要治理的好,百姓安居乐业,他们不会管是谁统治。”
李光地哪想到小太子会蹦出来,一时间被说懵了,连反驳的话都想不出来。
“臣也赞同留下台湾。”
索额图一开始并不准备表态的,只是太子都站出来了,他作为太子的舅姥爷还能不站台?
“臣附议。”
“臣也附议。”
康熙见状直接拍了板子,“如此,台湾便留下吧,置台湾府,归属福建省,其余事项,之后详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