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东军攻下七城, 自然有许多将士立功得升。渤海被攻破的第一城便是谢淮率先率部破的城门, 在林棠携旨到来前,他已经实际领了正三品指挥使之职,只待一个正式的任命。
宣旨毕,林棠将圣旨和相应文书交给平东大将军谷浩。
身为二品督军,林棠的品阶不如平东大将军,实际地位却与其不相上下。她又有清宁公的爵位,谷大将军便请她上主座。林棠推辞,只在他下首就座,示意众人不必在意她,且听谢淮汇报战况。
李成县是渤海在大川郡以南的最后一县,攻下此县,渤海重镇大川郡便已全然暴露在了平东军的锋芒下。
但大川郡郡如其名,郡周多崇山峻岭大川大山。从大周辽源省进入渤海有三条路可选,其一是走正北方向的云川岭,其二是走正东方向的大沼泽。云川岭极其险峻,盛夏山顶仍有积雪,在冬日会被大雪封山。而黑泽本身在冬日没有那么危险,其附近却多能藏满敌军的密林,大军行进时易被埋伏,也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而走唯一的一条官路,恰恰必要经过大川郡。
谷浩令几支军队转往李成县,又亲自到李成县坐镇。林棠身为督军,自要随行监督。
对大川郡的第一次试探性进攻很快开始了。
平东军作为大周东北方向专门针对渤海的大军,平时编制为十五至二十万人,这几年因筹备战事,平东军募兵训兵,战前又从各地抽调军队,此时共已有六十万人之众,其中三十万余是可以上前线的精兵,另外二十余万则是预备役并负责后勤杂事。
一般正四品指挥佥事麾下至少会有两千四百员士兵,正三品指挥使则至少可指挥六千余人的军队。此乃战时,军队扩充,每位将军手下的士兵也有增加。现今谢淮麾下便有两万余精兵,都是至少上过几次战场,经过血与火的好汉。
但军队之中也有明争暗斗、倾轧算计。攻打一国这样的大战既有风险,也是难得的机遇,人人都想凭功封妻荫子,享一世荣华。谷大将军年近六十,乃当年东平郡王的旧部,既有几分真本事,也深知平衡之道。谢淮确是有大才之年轻将领,从军三年便升至正三品指挥使,桩桩件件功劳都是实打实的。可他毕竟出身豪门贵胄,乃是皇后娘娘家中亲侄,若只令他一人立功,便是拦了别人的路,也不利于军队人心管理。大川郡城外地形险要,不能直接攻城,最好先用火·炮破坏墙体,而会用清宁炮的炮手在每位指挥使手下都有不少。因此本次他并不用谢淮,而是用了别人。
谢淮自会认字起便和长辈学习朝堂政事,后又随林棠亲至宁西军中学习三载,又如何不知人心平衡之理。谷浩不用他,他并不在意,安抚了不平的下属们,又给亲信将领交了底。
他们不会闲太久。现今是五月,最多再过一个多月,不到七月,谷浩一定会用他。
渤海国山川地图有大半都是谢淮亲手画出来的,在平东军中,他是对大川郡附近地形甚至整个渤海地形都最熟悉的人。他曾混入大川郡城中,甚至混到了大川郡修建城墙的劳役里,知道渤海国这几年对大川郡城墙下了多少工夫——几乎是尽全国之力——去修整加固。
皇上于今春下定决心开战,不再多准备两年,至少有一半是因他的这一条消息。
谢淮不后悔几次命悬一线,他早就知道,经过这几年,只要他活下来,攻下大川郡之功必会是他的。他也感谢他的出身,让他不必费心去找什么靠山,也不会有人敢吞没他的功劳。
而且,他觉得很可能会发生,却不敢抱有期待的事真的发生了。
就如八年前攻打西胡一样,今次攻打渤海,仍然是姐姐来做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