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渤海国在大周东北,秋冬长,春夏短,一但战事拖延到冬日,大雪封山,渤海国又占据地利之便,大周便几无胜算。
高祖皇帝有经天纬地之才,一统中原江山,奠定百世基业,却三次亲征渤海国未捷,抱憾崩逝。高祖亲征令国库枯竭,将士死伤十数万,留下的人力疲弊百废待兴,直到近几年方才完全解决。若本朝再草率出兵,便难免会步高祖亲征不捷之后尘。
礼部尚书发言之前,太极殿内,皇上已经和众臣统一了意见:
东周燕国只占据冀北、辽西一带便为七雄,鲜卑、契丹、女真[注1]皆是由辽源之北兴起,后占据中原半壁江山。渤海国足有大周中原两三省相加之大,人口少则数百万,多则千万,一日不除,大周便一日有被南下窃国之险。
但现在还不是和渤海开战的时机。
在辽源边境,百姓已与渤海国民众有交易往来,但也仅限于边境一带,两国之间官面上并未开放互市,大周的商队也从未在渤海国境内行走过。
若想知道渤海国境内的地形地貌,何处有驻军,何处是粮仓,还是得与渤海国假意交好,让大周的商队能踏入渤海国各城各县,知己知彼,方能增加大周胜算。
礼部尚书的提议,就是将渤海二王女许给皇上孙辈的宗室,上加尊号,以示看重,再从宗室女或勋贵之家中择出一女,赐公主之号,嫁与渤海国做王子正妃。
如此,一则大周在辈分上和礼法上都压了渤海国一头,二则大周女为渤海国王子妃,大周便可全力支持公主夫婿夺位,让渤海王室自乱。若大周公主能得一子,登上渤海国王位,大周和渤海从此便是一家,或许还能免于干戈。
听罢礼部尚书之言,皇上不置可否,又问其他人的意见。
殿内众臣的想法与礼部尚书大同小异。
若想与渤海国开通商路,渤海国二王女就不能不留下,可留下渤海国二王女为宗室之妻,大周不嫁去一女,便显得和谈之心不诚。渤海国又非弹丸小国,可以随意弹压,一旦逼的太紧,只怕大周的目的也不成了。
难道只能挑出一个女子嫁去渤海?
倒有几个人选,只是都不大合适。
皇上把目光投向林棠:“清宁侯,你说。”
林棠起身,恭谨道:“陛下,微臣以为,或许遣女嫁至渤海国有不妥之处。”
“有何不妥?”皇上扫视一圈众人,替某几个大臣问,“怕不是太华又对女子动了恻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