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她所知,连常子山、赵珂两人的儿子也都是先入军营经过两三年的操练后,才只提拔为从七品。

高廉出身不显,以他父亲生前正四品的位置,哪儿来的那么大能量,让高廉一跃成了正六品百户?

她又翻阅高廉父亲和祖父的履历,发现高家乃世代为西宁郡王一派的部将。

但就算高家和西宁郡王有旧,也不能说通高廉的升迁速度。

西宁郡王乃开国四异姓郡王之一,麾下多少部曲,也不是什么人能都得到西宁郡王后人注意的。

难道说,这高廉真是本事非凡?

可如果他和秦家舅舅一样真有本事,怎么会三年皆无任何战绩,直接升为正六品呢。

林棠索性直接问皇上:“高大将军的父亲是否对西宁公有恩?比如救命之恩这样的大恩?”

若皇上说没有,她只能猜高廉是西宁公的私生子了。

西宁公今年六十三岁,高廉则正好五十。虽两人只差了十三岁,但这时代大家族十三四岁的男性有性·生·活很常见,贾宝玉还不到十三四岁就和袭人发生关系了,非要说西宁公和高廉有父子关系,年龄也对得上。

而且西宁公还把嫡亲的女儿许给了高廉的亲弟弟,现在陕西提督手下,任正三品陕西指挥使的高庆。

皇上对林棠敏锐的直觉很满意,笑道:“高廉和高庆之父因替西宁公挡箭而死。”

他也是登基后仔细调查才得知此事的。

那这一切就说得通了。

林棠欲退回偏殿再去自行思索,皇上却来了兴致,赐座让她坐下,问:“你还看出什么了?”

能得一国之君亲自指点教导对臣子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机会,这可能也是一场考试。

林棠忙端正态度,说:“臣发现,高大将军每次升迁都似恰到好处,无可挑剔,每三到五年便能因资历升迁,或因立功升一两级。但细究起来,战事不可预测,战场上形势千变万化,高大将军如何能每次都平稳立下升一两级的功劳?”

她从袖中拿出做的笔记:“臣看了其余数位总兵、提督的履历,大凡能在军中做到这个位置上的,至少有一二可值得称道的大功,比方江西周提督,三十三岁于福建沿海率部斩杀上千倭寇,云南白总兵镇压过当地四回叛乱,湖北鲁提督治理了整整十年水匪,还有承平陈总兵,历年都有防守边境之功。但高大将军成为总兵之前,从无此等功劳,只在西宁公称病欲卸任的前一年,率军斩杀八千敌军,顺理成章的接任了西宁大将军一职。”

皇上在龙椅上并未开口,林棠便继续说她在高廉履历中发现的疑点:“再观别位将军的履历,从四品到三品,或从三品指挥使到二品提督、总兵之间,若无不得不晋的大功,至少也要等上几年,上头的职位有空缺了才升。而高大将军在正四品指挥佥事上三年,便升了从三品指挥同知,又三年,便升了正三品,又不到两年,便升了从二品总兵,在总兵上只两年,又立下大功,又一年,西宁公卸任,他接任了宁西大将军一职,就好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