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上次边将轮调在三年前,是世宗做主,他未能参与。
近百年的经营,辽安边境众多低级校尉和守军是仍认皇室萧姓,还是已经改姓了“穆”……
仪鸾卫没查出禁卫这一支的叛变,皇上原以为,忠顺亲王此次谋反没得到东平郡王府的支持。
他本打算先将皇室内部和京畿内外肃清,让仪鸾卫和禁军再精训两年,多出几个将才,也等国库再充盈些,再整治各处边军的问题。
但,既已有了东平侯参与此事的口供,无论供述为真还是仅为攀咬,都该拿东平侯回京详查。
何况东平郡王府几代显贵,必有违法乱纪之事。
仅说若罗焰的冤屈为真,只这一件,就够东平侯子偿父罪,夺爵抄家了。
他只担心……
皇上屏退所有人,只留罗焰。
他定了主意。
无论如何,不能寒了罗焰的心。
他命:“东平侯有大逆弑君之嫌,朕命你速带仪鸾卫五百、轻骑三千赶往千平关,将其捉拿回京。他令别人押送,你留在千平关,暂代辽安将军一职,勿使边关生乱。”
罗焰缓缓下拜:“陛下,臣……”
皇上知道他要说什么:“朕如此安排,并不只为你。若京中绝无错漏,朕已无性命之危。且东平侯既生反心,多放他在外一日,朕怕边疆不稳,内忧外患齐出,大周危矣。蒋庆虽忠,已无锐气,朕只信你能安定边关。朕会提出回京,掩护你的行踪。”
他扶起罗焰,颇为感叹:“朕答应你的事,终于能做到了。”
罗焰再拜叩首:“臣,唯有以死报效陛下。”
皇上亦再将他扶起:“朕不会死,你也不会。”
看着罗焰通红的双眼,他笑道:“去罢。二十年了,也该回乡看看了。”
……
五更,晨光未明。
宁安华整队出发之前,听见御帐内传出消息,皇上要拔营回程,亲入京中捉拿反叛。
众臣皆劝皇上勿要以身涉险。
皇上云:“京中尚有忠臣数百,百姓百万,朕之母亲妻儿皆在,尔等亲长老幼亦在,朕身为天子,如何能偷安此处,不顾京中?不必再劝!留精兵三千在此护卫妇孺、伤营,余者皆随朕回京!”
此言一出,无人再劝。
宁安华回头看了一眼忙碌起来的大营,问身旁同骑在马上的林如海:“林大人,时辰到了。”
若她原本就是这时代的人,得了皇上如此信重赞许,不顾她是女子之身也要委以重任,又听得皇上此番豪言,想必已经心悦诚服,今生今世,甚至来生来世都要全心尽忠,报还君恩了。
可惜她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