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切都是有根源可以追溯的。

因为东临铜江,所以才有规模震撼的护城河。

因为操场使用真土铺成,所以才有160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

因为有广袤的松树林,所以才有被松鼠管控的林场。

因为电视台大楼高耸挺拔,所以才有将来可能视野辽阔的瞭望塔。

如今的铜艺并不是被app一板一眼强行改造成这样的。

而是因地制宜。

每一个功能性建筑、空间的解锁,都是得天独厚的珍宝。

其中,还有更多的潜力等待开发。

继续对比了更多共同性和差异之后,两校得出了以下结论:

地理位置上,铜工大处于大学城中心地带,四周都是城市主干道,方便获取资源的地段仅限于大学城,行车交通较为方便,并且在铜大和铜艺之间,是一个中庸地段。

而铜艺处于大学城的东边,铜江从东城墙下奔流而过,去大学城很方便,去景门镇更是方便(有船的前提下)。从战略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地理位置,放在古代得叫兵家必争之地。

农业上,铜工大可以算是一片空白,没有任何可持续获得食物的能力,地没种几块,动物更是没养,全靠屯粮度日,而屯粮也将在半个月之内彻底耗光。

铜艺自不必说,有温室大棚这样的天下粮仓在,早就没有要操心有没有食物的必要,操心的问题已经进化到了食物营养均不均衡。

工业上,铜工大的基建水平就要高了许多,他们不缺建材,更不缺自己主动构建校园防御工事的能力,高等级的军械库也让他们可以自己制作武器。

而自己的基建活动虽然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但是无论是石料还是新鲜出炉的材料铁矿石目前都还完全没有获取渠道。至于武器方面,仍然保持着最初始的冷兵器(甚至还是从体育器材室抢的),基本上和山顶洞人保持同一水平。

短板十分明显,但是完美互补。

工大缺食物,那就给他们。

自己缺建材,缺武器,那就问他们要。

连邻校的配置都这么完美。

“所以我们需要”苏梓临思考道,“一个新订单?”

“好说!”胖眼镜男欣喜道。

“来!”沈未从背包里抽出一张熟悉的炫彩海报,是带去景门镇给老刘展示的那一张,“我们有的都在这里了,请挑选吧。”

“?”陆朝南看向她,“为什么这种东西会随身携带?”

“那当然了,随时都要做好准备嘛,上面的内容我们可是实时更新的。”沈未又掏出几张纸和笔,“就连下订单的道具也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