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风点了下头。
我朝下面那河望了望,“这么一条小河里,难道还有水怪作乱不成,还弄个佛在这里镇着?我昨晚遭遇的那个,是个水怪?”
师父看了看表说,“具体那是什么,到时候我们回来再查探,走,去茶马古道……”
我们冒着雨,从这村子往西,顺着一条泥泞的山间小路,走了将近两个小时,来到一条石头路。
“这应该就是茶马古道了。”向风手指着路上,“大家看……”
我看过去,只见这路道上有一个个或深或浅的凹坑,延伸而去。
“怎么这么多坑?”我疑惑道。
“这是拐子窝。”向风说,“古时候的背夫,为了减轻重物对脊背的压力,都是拄着拐杖前行,他们一走,就要走几百上千里的路,为了防止拐头磨损,所以,都会在头上包一块铁皮之类的东西,无数人长年累月的这样行走,久而久之,就在路面上形成这么多坑窝……”
我心里暗暗叹服古人的毅力和艰辛,居然在石头路上拄出这么多坑来……
顺着这条石路又走了一个多小时,我们来到一座数层楼高的山梁,一条长约七八米的隧洞穿梁而过。这条隧洞是古人开凿的,洞顶离地足有三米高,洞壁的砖颜色都有些发黑了,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过了隧洞,路道蜿蜒而下,又走二三里,我们来到一个古村子。
向风四处打量了一番,说道,“那人所说的,应该就是这个村子了,出了这村子,再走大约二三里,就到那条路的路口……”
走了这么久的路,我跟向风,师父,我们三个都还好,杨叔,杨老爷子,还有那个崔老头儿,三人都累的弓腰驼背的,快走不动了。现在已经是中午了,师父决定,在这村上休息一下,吃点东西再走。
这雨下起来没完没了的,也不知什么时候是个头。眼前这个雨中的村子,如果不是有衣着时尚的游客打着伞四处走动的话,真让人怀疑是不是穿越来到了古代,房子大多都是那种明清风格的,石墙黑瓦的老房,墙头上生长着藤蔓植物。老街两边,茶馆的招牌黑漆漆的。街檐底下,不少身穿藏族服装,脸膛黑红的女人,向游客售卖糍粑、糯米糕之类小吃,以及藏族特色的各种小玩意儿……
在一家茶馆吃过午饭,休息了一会儿,我们打起精神,继续前行,终于来到向风所说的那个路口。
从那路口转弯,没走很久,又来到一个村子。幸亏向村民询问了一下,不然的话,如果顺着出村的路走,就走错了。我们问‘茶马古道’,这村里的村民开始不知道是什么,就像住在古运河边的村民,不知道那就是古代京杭运河一样……后面,那村民才明白过来,我们所指的,应该是他们村外的‘老路’……在一个村民的带领下,我们来到那‘老路’,几个人面面相觑……
眼前这条路,由于多年没人走过,几乎已经分辨不出路道来了,只近处,拨开乱草,可以看到凹凸不平,龟裂不堪的铺路石头,往远处看,不是树就是草,再往远处,便是云雾笼罩的茫茫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