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页

在九十年代中期,中科院历史所的部分学者在整理郭老的部分遗著时,发现了其对蝌蚪文的翻译,还有部分三门峡古建筑的碑,鼎文字的拓文,郭老认为那是一座在西周时期复建的祭祀治理黄河的庙。

而碑文却是更古老的文字夏文,这篇文字和衡山的禹王碑相对应,记载的是禹王得到龙的帮助,治理水患,而封龙为黄河水神,修建龙宫,建立庙宇,永远祭祀的内容。

而九鼎的内容则更加离奇,郭老也采用疑问的方式,表示自己不敢肯定。因为他翻译内容记载,这九个鼎和历史上最著名的九州鼎有一定的关系,据传九州鼎制成后,鬼神哭号,而禹制此九大鼎祭祀天地,犒劳鬼神,也就是小九鼎。

稍知历史的人都知道九鼎,据传是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后,用天下九牧所贡之铜铸成九鼎,象征九州。根据《左传》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的记载,夏朝初年,令九州州牧贡铜,铸造九鼎,事先将全国各地山川奇异之物画成图形,然后分别刻于鼎身。九鼎铸成后,陈列于宫门之外,使人们一看便知道所去之处,有哪些鬼神精怪,以避凶就吉,据说此举深得上天的赞美,因而夏朝获得了天帝的保佑。

关于九州鼎的下落说法不一,《史记》上的记载也不相同,一种说法秦灭周后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迁咸阳。但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时,九鼎已不知下落。也有记载说九鼎沉没在泗水彭城,秦始皇出巡泗水彭城地方,曾派人潜水打捞,结果徒劳无功。

可小九鼎的说法从没见诸史册,而且上面的文字又过于成熟,和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鼎上文字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和金文更相似,但更古老,因此郭老认为是后人伪作。

但有一天,一名被打倒的老学者写信给郭,称这小九鼎确是仿品,是周武王重修禹王庙时仿制的,真的小九鼎被埋入周至的同武王墓,西汉末年,赤眉占领关中,大举盗墓,此小九鼎被盗,后被东汉王朝得到,再后来遗失,只到宋金时,其中一只被王重阳偶然所得,王认为是小九鼎之一,名叫禹王唤龙鼎。

据说王有通仙之术,曾言禹王唤龙鼎是当年禹王所铸,禹王为众龙之首,使用此物可召唤禹王当年治水时的众龙。只可惜不知此法,只有集其九鼎上的文字才知道所用之法。来信说此鼎被重阳宫全真北派视为镇观之宝,一直传承。

郭对此事半信半疑,时值动乱,一切都被打倒,当时的北派掌门也被勒令还俗,当了生产队的保管员,郭派人一问,果真有此鼎,便派人拿走了物品,但是,不敢用禹王唤龙鼎的名字,而是捏了个名字,郭才华盖世,不久便译出了小九鼎的文字,竟然和那老学者猜的差不多。

只是在当时,郭并不敢真去实验上面的方法,只把此事记录下来,并悄悄地放在一本书中,只是后来郭事务繁忙,慢慢地忘记了此事,只到后来又被发现。

第四十九章 地下王国

这件事本来就该到此结束,可偏偏一名学者把这件事做为嘲讽郭的事情发表了出来,在史学界引起一阵议论。但就在此文发表不久,社科员的一名研究全真教的学者辞去职务,去西北云游,并入了重阳宫做了名道士。

而就在他走后不久,有人发现郭从重阳宫收来的鼎也不见了,虽然此鼎并非名物,也不见诸于史册,但毕竟是郭老的东西,这件事引起了国安部门的重视,国安部门的侦察进行的很顺利。很快就查清楚东西就是那名学者偷走的。

因为此事太难以让人相信,案件被转到外勤局,因为没有明确的证据,外勤局并没有逮捕那名学者,而是从新调查整件事情,很快就发现郭对此事的研究,原来小九鼎上记载的就是从三门峡下的龙宫里引龙的方法。

根据文中记载,按照禹王和龙族的协议,龙帮助禹治水后,在三门下面修建龙宫,允许龙族永享祭司,而一旦出现大事,使用禹王唤龙鼎,龙族答应提供帮助。

可是人们已经在三门峡上修建了水库,祭司用的庙也先被泥沙淤积,后被拆掉。外勤局虽然有心,但就算有心,政府并不可能将三门峡水库排干,去找什么龙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