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页

当然李悠并不是让他们赤着双手去开拓流求,朝廷一就会为他们提供粮食、农具乃至兵器,让他们能够拥有自保的力量,并且会派出官员、士兵协助他们开拓流求的土地,这些人虽然是罪犯,但是由于他们的出身,这些人的个人能力也相当可观。

那些关宁军的将领们拥有不错的军事素养,也不缺乏作战的勇气,在和流求土著的战斗中他们定然能够占据上风;那些士绅之中虽然无能之辈众多,但未尝没有人才,他们对如何组织人力进行开荒、如何建立村镇,都有一定的经验;至于那些晋商家族的成员,他们天生就是做商人的料子,想必在度过了最开始的艰难岁月之后,他们就会重新拾起这门本事,将琉球的特产销售到大明的各个角落,乃至倭国、朝鲜以及南洋。

于是,在朝廷的号令下,一批批的罪人从天下各处聚集起来,来到沿海的码头,登上了早已准备好的船只,他们将被送到流求开荒拓土,对此他们的心情极其复杂,心中既有愤恨也有清醒,愤怒怨恨的是朝廷为何对他们如此苛刻?将让将他们直接逐出中原,恐怕终他们一生也没有机会再次登上大陆的土地,回到祖祖辈辈生活的家乡了。

而庆幸的则是终究也算是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而且朝廷还给他们准备了粮食、农具以及适合流求耕种的种子,还派来了专人教导他们开荒耕种的办法,随行的还有大明最为精锐的军队,朝廷既然做了这么多的准备,显然不是让他们在流求自生自灭,起码自己的性命或许可以保住了,这却要比钱龙锡、温体仁等人好得多。

运送这些流放者的主力乃是郑芝龙和钟斌、李魁奇等人的手下,在得到李悠大破建奴、关宁军尽数降服的消息之后,同时也因为和李悠合作让他们得到了巨大的财富,身份地位也大为提升,所以他们现在对李悠可谓是无比归顺,眼见好不容易有了报效李悠的机会,那能不全力办事?

除了提供船只运送这些流放者,他们还在自己手下之中找出了不少到过流求的家伙,让他们充当流放者们的向导,给他们讲述在流求生存的禁忌,还会跟随他们一起前往流求,这毫无疑问可以让更多的人活下去。

第893章 宗室

自从李悠来到大明之后,先是抄了晋商八大家的家产,现在又将钱龙锡、温体仁、祖大寿等人的家产抄了个干干净净,给他弄到了数以千万两计的银子,但是这样的手段只能偶尔为之,或许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大明的财政危机,可从长期来看却需要调整大明目前的财政手段,让大明的财政变得健康起来。

想要解决财政问题自古以来无非是两个手段而已,要么较少支出,要么增加收入,在崇祯登基之后,代表了江浙商人和地主豪强的利益的东林党借着清除魏忠贤势力的机会,引诱缺少政治才华的崇祯取消或降低了海外贸易税、矿税、盐税、茶叶税等税种的税负,使得大明的财政收入来源更加单一,全都压到了普通农民的身上,朝廷财政收入大大降低。

就拿茶叶税来做例子,大明征收茶税的标准早已确立,每引茶一百斤收税金200文,后来又增加到每百斤一千文,这一点《明会典》记载的很清楚,“官给茶引,付产茶府州县,凡商人买茶,具数赴官,纳钱给引,每引纳钱一千文,照茶一百斤。”按照这个标准,江南、四川等产茶之地每年都应该给朝廷缴纳大量的赋税。

然而一些产茶大省,收的税,低到荒谬的程度,比如四川课税的茶叶数量超过500万斤,可是一年征收的茶叶收入总共还不超过2万两;这还算是多的,浙江的茶叶税收只有六两,云南是17两,据说是用几乎贬值成为废纸的大明宝钞来评估税额。

应该缴纳的赋税由从万两为计变成了区区六两,东林党和江浙的商人得了好处,朝廷用度的不足却压倒了贫困的农民身上,再加上当时各种天灾不断,造成了大量农民破产,形成大量流民,大明很快就倒在了流民和建奴的夹击之下。

而那些江南的士绅也没有得到多少好处,数十年后他们就被南下的建奴屠戮一空,辛辛苦苦积累的财富却便宜了建奴,殊不知到那个时候他们有没有后悔自己当初的所作所为,若是他们当初大度一些,为朝廷提供足够的军饷,让他们挡住建奴,他们的下场会不会好一些?

若非死到临头,想必这些人还是舍不得自己的钱财吧?李悠暗自摇头,像这种要钱不要命的商人他在这么多的任务世界里见得多了,大明的商人绝非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