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eva的故事是那种看第一遍有些茫然不知所云,看第二遍才会略微明白一些东西,当看过三遍乃至四遍后,才可以说真正明白这个故事在讲述什么,也许是出现的年代不同,导致故事的形式也不同。
《eva》最开始注重描写战斗场景和人物对话,随着情节推移,故事逐渐变成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精神分析式的叙述,尤其到tv最后几集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eva》那革命性的强烈意识流手法,大量宗教、哲学意象的运用,在日本社会掀起被称为‘社会现象’程度的巨大回响与冲击,作为创始者,庵野最初只是想要借助nge来表达那段低潮期的生活,对于此点他本人有过清晰的阐述:“我在过去四年里浑浑噩噩,一事无成,《eva》可以说是那样的我的写照。那四年里我一直在逃避,觉得自己只是每天过完一天是一天。我不断地对着自己的内心说‘不能逃避’,而《eva》的创意可以说是因此而开始,是为了把自己的心情表现在屏幕上,而构思出来的作品……”
庵野将自己曾经以逃避的态度来虚度的四年光阴的种种心态——或者说是他自己的精神问题,通过动画这一载体,展现到观众眼前以获得宣泄。而想要在屏幕上展现自己的内心这一创作动机,也决定了nge将成为一部充满庵野个人色彩的作品。
《eva》就像一幕幕的梦境堆叠呈现出一个少年的内心成长、受创、以及最後如何被补完的故事,所有的谜题、资讯不过只是过程之中出现的点缀,真正的本质是要观众理解‘动画是虚幻的,还是滚回现实吧!’这个残酷的事实。
庵野实际上在tv版进行到第二十话就有结束的想法,因为庵野秀明认为‘不能够按照想象的样子创作出来,还不如就在这里放弃’。
表明他身上背负的压力与烦恼并没有因为《eva》的制作而释放,反而使得怨念积压。
庵野在制作过程过于坚持自我意识的主导,边写边拍的剧本与短缺的经费,来自电视台和制作方的‘老人们’的压力,对‘庸俗’的观众‘只想看半裸体的美女开着巨大的机器人冲向宇宙’的不满,家长们对动画中刺激性内容的投诉,《eva》狂热fans对制作组及其本人的威胁以及与其相关的社会背景,这一系列因素导致了tv版‘突兀’的结尾。
排除当年庵野自身的情绪作用给旧世纪末期作品基调上带来的负面影响,单就表现创作思想这一点,eoe已近乎完美地将创作者的意志呈现了出来——这已经不再是几个孩子之间简单的‘喜欢与讨厌’的问题,它真正反映的社会现实——以及蕴藏于社会现实中的问题。
‘沉浸于自身梦幻之中,逃避现实’这一问题。
针对这些,创作者对此的态度和思想藉由作品的结局体现得十分清晰。
但正由于创作者的心情通过角色们体现了出来,eoe里无论是丽还是明日香的境遇都很惨,刺激性的镜头也非常多,直接导致eoe在日本播放以后《eva》一下子冷了下去,同时eoe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广泛争议。
如果说nge前期动画故事性比较强,那么后期则转变成具有比较强的社会性的作品了,从这个角度来看,《eva》尽管风靡东亚甚至欧美,但是本质上还是一部日本人做出来的,有其特定社会背景和针对人群的动画。
而这部动画也给雷哲带来很深的影响,就像上面所说的,这部动画反映的是一个真实的社会问题,那就是‘沉浸于自身梦幻之中,逃避现实’,而在很久以前也说过,雷哲的确喜欢二次元,喜欢动漫中出现的人物,感受那些让自己喜欢的剧情,从这些作品中雷哲感受快乐,悲伤,愤怒,遗憾等等他在现实社会中不曾感受的东西。
他会因为悲剧而掉泪,会因为角色之间的轻易而感动,他会因为完美的结局去微笑,也会因为某人的背叛而愤怒,而当他每次看完一部作品,或者结束一个游戏后,他都会去感叹,去体会,去问自己,在这些虚幻的东西中,自己得到什么。
他喜欢所有的二次元,但他却不依恋,他知道二次元永远都只是幻想,自己生活的世界才是真实,自己要为填饱肚子而奔波,就算面对自己讨厌的事情,也要笑着去迎合,年幼时的梦想早以在步入社会后就消失一空,脑袋里再也不会出现不切实际的‘梦想’,年少时体内的热血,也会因为这社会变得冷淡,原本坚强的膝盖也会变得软弱,高傲的脑袋在很多时候都是低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