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页

接下来,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子,站起来唯唯诺诺,不知所云,不知是背的还是自己想的,反正没吟完,一声长叹,一屁股坐下,接过送上来的斤半米酒,牛饮起来,众人皆笑,倒也有趣。

一场修禊盛会倒也是笑声连连,会吟的吟出千古名句,不会吟的自是苦着脸喝酒,一场盛会足足玩了五个多小时,大多都是雕辞琢句的骈文和短诗,这种骈文倒是不错,自辟蹊径,叙事状景,清新自然,抒怀写情,朴实深挚,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一致。

最终,活动中共有11个人各作诗两首,15个人各作诗1首,16个人因没有作出诗而罚了酒,总共成诗37首,王羲之着众人将诗集录成册,命之曰《兰亭集》。

其间米酒瓜果不断送上,众人吃的也是开心,喝的也是尽兴,都带了些酒意,尤其是谢安这厮,喝的是脚步踉跄,东倒西歪地走到王羲之近前:“王兄,此时盛会,群贤毕至,诗集已成,独缺一序,不知王兄可否为此集做一序,更作点睛之笔乎?”

王羲之也喝了不少米酒,有些醉意,却为今年的兰亭集会如此成功而高兴,应声说道:“好,老夫亦有此意,年年兰亭今胜昔,我亦欢尔,来人呢,将老夫所藏之蚕茧纸拿来,还有我那鼠须笔,我要为此集做序。”

不多时,下人捧着一叠纸和一只笔上来,小佛自告奋勇,上前磨墨,灵气运至,磨色油亮细腻,王羲之饱沾浓墨,那鼠须笔乃是松鼠的胡须所制,端的是挺健尖锐,与鬃毫相匹敌,只见王羲之略一沉思,远远一眺,心内已是如有神助,下笔如有神,写出的字端庄清秀,飘若浮云,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正是后世敬仰的“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

虽然也有个别写错之字,却瑕不掩瑜,不多时,一篇28行,324字的兰亭序跃然纸上,有复重者,皆变化不一,精美绝伦。

众人皆前来围观,竟然发现此序竟然如此之完美洒脱,更胜王羲之往日之书法,而且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绝无造作之意,书体清新,宛若天成,不由轰然叫好,连称“神笔”。

众人酒意上头,纷纷离去,本来,王羲之着人送小佛下山,却不知小佛早有结识意,当然不肯,称道天晚,借宿王家,自无问题,众人皆醉我独醒,小佛借口要观摩一下兰亭集,带入客房,连夜将此真迹让构造机器人进行复制,采用了最先进的工艺,弄出一本绝对乱真的复制品准备给王羲之留下,自己则把真本小心翼翼地收入戒指中,完美保存。

第二百九十五章 离别书圣收获丰

清风徐徐,夜色如水,一场白日里圣贤云集的盛会只留下淡淡的书香和一地的狼籍,小佛坐在屋子里,端详着那犹有余香的《兰亭序》复印本,心里乐开了花,虽然小佛不是一个书法爱好者,可是他是一个收藏家,这东西的珍贵不在那动辄千金的古玩玉器之下,而且更可称的上是无价之宝。

据说,这兰亭序的真本得到王羲之的珍爱,当做传家宝传给后人,一直传了七代,到了智永这家伙的手里,谁知他竟然出了家,断了王家的香火,这下眼看着此书就要失传,为了传下真迹,这智永便在圆寂前把此真迹传给了自己的弟子辩才和尚,不过,和尚终究是个绝种的命,好在这世上喜欢书法的不仅有穷酸文人,还有帝王将相,这时,便有一人听说了此事,动了心思。

这人便是唐太宗李世民,他听说这真迹在辩才和尚手里,便多次派人讨要,你想那辩才和尚多怪了,他把此书放在凿出的一个石洞里,推说没见过,打死也不说的那种。

不过,李世民既然能当上皇帝,当然不是普通人,他便使出一计,派出聪明绝顶的监察御史萧翼化装前去交好,一番套近乎后,这萧翼拿出李世民给他的几卷真迹出来显摆,为什么不用假的,而用真迹,这就是李世民的高明之处,假如你连一点诚意都没有,那辩才和尚如何能够交心,网见到王羲之的真迹,这辩才和尚也动了凡心,有了攀比之意,终是上了李世民的当,拿出在石洞里的《兰亭序》出来显摆时,被萧翼一把抢过,拿出皇帝的诏书,强取而去,以致于辩才这老和尚郁郁而终。

这还不算,最终导致这本珍品失踪的倒是李世民的贪心,死了都想把这本书带着,据说根据他的遗命,这本书在他死后要垫在他的脖子下面,随他殉葬,不过,后人扒了他的陵墓,却并未找到此书,后来又有人说此书被武则天得了,也随她下葬,却再无人见到此书,可见此书的珍贵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