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现有的机载通信设备,林默直接抛弃掉了原有的通信电子系统,直接采用了现代化的通信设备,拼拼凑凑的结果直接造成了驾驶舱内仪表台上完全大变了样。
这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修复,更多的是改装,把一架-51在不涉及到气动力外形的基础上,用现代化的设备进行武装起来,还加装了小块的液晶屏。
驱动程序完全是金币这家伙的作品,这家伙平时就在身上藏了超大容量的存储芯片,加上本身的特殊体质,随身携带的电子元件因为自身体质的天然屏蔽效果没有受到任何电磁脉冲的影响。
雇佣军首领艾比克的手下,帕坦小伙子库尔哈克又来了一趟,把收集起来的子弹和一些武器送过来,从帕坦人手里搜集到的127毫米子弹里有不少因为规格不统一而无法通用,规格通用的也只够穿了两条可散式弹链。
幸运的是孩子们手里攒了不少可散弹链的金属片,省了林默不少功夫。
阿富汗是个百战之地,号称帝国之墓,谁来打谁倒霉,苏联人来过,德国人来过,美国人也来过,在民间遗留下了大量的弹药,也成了阿富汗国内混战不休的隐患。
好么,似乎又是真主安拉的旨意。
真够巧合的,美国的老式飞机用上了美国的新子弹,也算是旧瓶装新酒吧。
若不是发此,林默又该为弹药而发愁了。
只能勉强供应两台127毫米口径勃朗宁重机枪开火,另外四架,只能全部卸载掉,就算是减负了。
两个机翼的机枪位空出来的位置里,先填进去的是两挺俄制k通用机枪,九成新,762毫米口径子弹倒是一点都不缺,缺陷就是只有不可散式的弹链,只能各装100发的弹链,对排弹口处理下,加了一个盒子进行自动收集,否则机翼下面就只能曝露出一条长长的链式弹链,一直到打完100发才能抛弃掉,实在有些有碍观瞻,对飞行也不安全。
k通用机枪与ak系列突击步枪、svd(德拉贡诺夫)狙步枪组共同组成战场三头死神,有效射程1000米,应用于-51“野马”上替代127毫米口径勃朗宁重机枪,也算是马马虎虎的够用,只用来对地攻击却是绰绰有余。
当然,准头什么的,几乎是没有了,不用指望-51“野马”能够打出歼-10“猛龙”那种准确度,原本六支勃朗宁机枪编织出来的密集弹幕就是为了弥补精准度和散布面积不足的缺陷而设计的。
因为不考虑空战需要,这样严重削弱后的火力勉强应付对地攻击的需要。
为了节约有限的载弹量,特地制作了几个小机构安装进两翼的机枪舱内,每次扣动扳机,首先使用的一对原装勃朗宁机枪,勃朗宁的子弹消耗完后才轮到那一对新加入的k机枪。
这样林默只能打点射,否则一会儿功夫消耗完了弹药,这架“野马”就变成了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