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也听不懂的。”那种深奥的文言文诏书,李浩还真的听不懂。反正就是词澡华丽,内容却空洞无物的文章。
李浩来到紫宸殿时,萧中直、刘中庭、蔡京、李纲四人早在等候了。
选定相阁人选时,李浩也是经过一翻考虑的。萧中直当然要进去,而他手下亲信中,就只有刘中庭可以试用一下。
像姜五郎、姜六郎、孙宏那些人,让他们带兵打仗还可以,让他们打理朝政?真的不是那块料。
至于蔡京,这时无论在朝廷中枢还是地方,他都还有巨大的影响力,他如果肯配合,推行政令会顺畅得多。
让他进相阁,就是试探一下,如果他不肯配合,那他对李浩来说,就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了,李浩会任命新人取代他的位置。
蔡京是个奸臣,在宋史中都写进奸臣传里,但李浩不管他原来在宋徽宗手下是怎样的,只要在自己手中还有可用的价值,那用他一下又何妨?
蔡京一辈子在朝堂打滚,应该能明白自己的用意。如果他有消极怠工的倾向,第一时间就赶他出相阁,如果有更严重的事,就将他拿下。
至于李纲,是历史上的抗金名臣,后来曾经出任宰相。在满朝大臣都不熟的情形下,李浩自然而然想用一个较为“熟悉”的人。
历史上李纲这个时候被宋微宗罢了官,还要再迟些才调回汴京城出任太常少卿。但历史早已在蝴蝶效应下大乱,金兵已提早南下,他提早出任太常少卿也不奇怪了。
第一百一十六章 要带到北宋的技术
李浩进入紫宸殿,萧中直、蔡京、李纲、刘中庭再次参拜。
“平身,赐座。”李浩话音刚落,就有太监搬来凳子,这四人谢恩坐下。
当上皇帝之后,这些繁文缛节是免不了。
李浩第一次近距和李纲见面,仔细打量了这一位名垂青史的名将良相。李纲看起来是四十岁上下,国字面孔,浓黑眉毛下,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唇上浓浓的胡子修理得很整齐。整个人既有儒雅的书生气质,举手投足带着沉稳和威严。
这一次金兵南下,在历史上就是他的带领汴京军民,守往守住京城,击退金兵。但他很快就被投降派排斥和诬陷,被贬离汴京。后来宋高宗继位初期,李纲曾经出任宰相,革新内政,但仅仅两个多月就被罢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