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页

又同时由内府将大周积攒多年的玄甲神兵拿出来,毕竟这些武者大军和凡人还是不同,他们必须吃这种血丹保持战力和血气,还有这各种配套的武器铠甲,才能够发挥战力,一边催促着新军迅速开拔,阻挡住武威侯的十万铁骑。

同时又不信任新军的战力,皇帝连续发数道诏书,召镇守高地的御龙军迅速北上,一旦新军抵御不住武威侯旗下的十万铁骑之时,御龙军就能够代替他们阻挡住武威侯想要吞并辕东郡和辕西郡二郡的野心,将其驱逐回磐州。

而此时正直南方正值大旱粮食歉收,群盗蜂起,振武军负责镇压群盗却久久未能平息,朝廷多次斥责却没有丝毫收效,反而却导致群盗越聚越多,而振武军则一而再再而三的向朝廷索要军饷和各种物资军械,拥兵养寇自重之意天下皆知。

御龙军驻守在高州,也即是古高国之地,皇帝召御龙军北上之时,第一道诏书下来之时,常平侯却没有丝毫调兵北上的意思,反而上书说高州也有群盗踪迹,南方贼寇有着想要进入高州的意向,若没有御龙军镇压,高州若是没有御龙军镇守,恐怕高州就可能回瞬间沦陷,国将不宁。

直到第二道诏书下达的时候,御龙军的将领常平侯却又说御龙军缺少武器铠甲,物资匮乏,昔日大周重神都、神武二军,而轻视慢待御龙军的将士,如今要御龙军的将士为大周抛头颅洒热血,怎么也不能让他们穿着布衣饿着肚子浴血奋战,大肆索要各种武器军械和粮饷。

这感觉,颇有一种看之前振武军凭借着贼寇之乱敲诈朝廷眼红至极,如今抓着机会那是绝对不肯放过的意思。

刚刚当上皇帝的孔齐气的在朝堂之上直接将他的诏书给捏为了粉末,却又丝毫奈何不了常平侯这等乱臣贼子,相比于那些贼寇,这些拥兵自重的将领,更让皇帝孔齐厌恶和憎恨。

拖延了数日之后,皇帝答应了常平侯的请求,这个时候,辕东军新军和武威侯的神都军的初战失利的消息传来了,武威侯一路势如破竹,地方守军根本无力抵抗,武威侯一路而下,丝毫没有纠缠的意思,仿佛要直奔大周皇陵东阳山,直捣黄龙。

新军前锋授命必须在两日之内截住武威侯南下的骑兵,却刚好中了武威侯的计谋,一万人被困在了辕东郡的砣县,没有任何消息传出来,随时都有可能全军覆没。

新军上下想要救援,但是却又恐再中了武威侯的计谋,陷入围点打援的局面,本身战力就不如武威侯旗下的精锐,如今更是陷入两难。

大周朝廷得知此情况更是一片慌乱,不论是大周皇陵东阳山,还是新军的颓势,都让朝廷感觉到了不妙,如果再拖下去,武威侯借助磐州五郡之地的供养,再击败大周新军吞并辕东郡、辕西郡二郡,其势将无可阻挡。

其若是打下了皇陵东阳山,大周积攒数百年的气运和威势将呈现崩塌式的局面,而且没有了辕东和辕西二郡,等于武威侯和神都军一路可直接打到大周神京阳京之内,朝廷更是连连下令催促常平侯立刻北上抵挡武威侯旗下的神都军。

常平侯得知这消息之后那还得了,更是再次狮子大开口,要求大周皇帝孔齐敕封其王爵,大周开国以来,仅有数人封王,全部都是几位开国时候的将相,这些人要么早已作古,要么就是离开东洲或者飞升上界。

此后就再也没有人封王过,常平侯此举等于是一种公然的试探,想要裂土封王,不过这种封王不像武威侯那样叛乱,依旧在大周统治之下,只不过拥有强大的自治权,看起来常平侯还没有公然反叛或者是对抗大周的勇气,数百年威势和气运尚足的情况之下,还是有足够多的人认可大周的统治。

常平侯的奏章一到阳京,顿时阳京上下哗然,有人主张先安稳下常平侯,让其北上抵御武威侯和神都军为先,有人则说祖制不可改,常平侯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战朝廷的底线,绝对不能够容忍。

这个时候,辕东郡再次传来军情,原本困守在砣县的一万士卒血战数日,竟然在一名叫做窦朔的千夫长的率领下带着数千人突围而出,而新军迅速反应,乘着其后方混乱,歼灭了其数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