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页

孙绰张嘴想质询,却又被那盏灯吸引住了。

那是盏琉璃灯,浑然天成的鼓形琉璃罩内跳动着一簇火苗,灯的造型小巧玲珑,琉璃罩晶莹剔透,唯一遗憾的就是灯的材质不好!

这样的琉璃灯,应该镶金嵌银、缀满珠宝。可这盏灯只是用普通的青铜组成灯架,那些青铜之上还无任何装饰,只图光滑圆润,简洁省事。宝贵的琉璃罩就这样镶在青铜架上,实在是焚琴煮鹤,大煞风景。

可是,即便是这样,来人举的这盏琉璃灯也足以显示身份了。其价值倒在其次,这样奇淫巧技的玩意,放眼辽东大地,你有钱也没买不到——除了那个深好奇淫巧技的汉王。

这灯确实漂亮,孙绰在灯光的引领下,穿过深深庭院,走近汉王宴客的地方。

其实,这灯也就是后世的“马灯”,因为当时造不出马口铁,而航海业最为需求灯火,所以灯的材质选用了耐海水腐蚀的青铜。它是世界上第一盏玻璃罩马灯,是赵玉按照高翼的设计才赶制出来的样品。

这第一盏马灯,当然要汉王试用。但高翼却好像对赵玉眼巴巴造出来的马灯并不稀罕,侍卫要请孙绰过来,高翼随手把马灯扔给了他们。侍卫们纯粹为了炫耀,直闯入孙绰的卧室,不礼貌地请他起床,还只拿灯火晃孙绰的眼睛。这倒让孙绰一路忐忑,直到进了汉王府,这才把心放回肚里。

此时,天已蒙蒙亮了。

汉王府内的人不多,孙绰注意数了一下,大厅内也就十数个人。但似乎都是些三山老人,王祥黄朝宗等新人均不在其中。倒是平常不在这些场合里出现的顾阿山、范十一、(宇)文兵、(宇)文策,还有金道麟、高雄也在其中。

只一眨眼,孙绰明白了这些人的身份——他们都是当初追随高翼创业的那些老臣。场中那些明显鲜卑族打扮的人,就是传说中,千里护送宇文昭逃亡的“十侍卫”。

他们这是在守岁!孙绰下了结论。

守岁习俗就始于东晋,当时,守岁也叫“照虚耗”,是有钱人家最奢侈的行为,就如同后世开着宝马车到自由市场买菜一样,守岁的人最恨别人不知道自己“守岁”了。南朝的庾肩吾、徐君倩,都有写诗炫耀,如:“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守岁那晚,人们要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蜡烛或油灯是当时最奢华的照明工具,连皇宫里皇帝多点几根腊,都要受令官要到许久,甚至要写入史书,说皇帝“骄奢淫欲”。严格说起来,在当时点灯守岁,是比开着直升机上厕所还牛逼,还纨绔的行为。

更何况,他们还举着琉璃盏,摇摇晃晃地满街乱走,这简直令人义愤填膺。

孙绰是谁,天朝上国的使节,半夜给人叫起来,本就憋了一肚火,一念至此,他赤红着眼睛,满世界寻找高翼的身影,准备把他好好训斥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