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翼在后世曾与友人慨叹员工信仰缺失,有个友人谈及到景教。认为景教与印度佛教同传入中国,但印度佛教(多神教)最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崇拜单一神灵的中国式基督教——景教最后消失,不能不说是我们民族的遗憾。
因为,唯一神教更容易培养唯一忠诚,并产生团队意识与协作观念。恰好可以改造我们民族性中的“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的内斗恶癖。
可是,唯一神教在晋代就出现在中原……虽然,在基督教的传教史中曾有过这样的记载,但由于没有考古学证据支持,后世的人们从来不相信这段记录。
它怎么会出现在这里呢?它应该在100年后才出现的呀?
“伏尔泰说过:没有神灵,我们就造出一个神灵。他的这段话开创了一个时代——文艺复兴时代。因为信仰意味着道德律”,高翼说:“我才见过几名中理国的基督徒,他叫马努尔。
我认为任何一种宗教都有其存在的原因,所以你不用在我眼前掩饰。现在,你给我打起精神来,找到那位市长,告诉他我有4船盐需要入市交易,最好现在完税。”
毕方舟抖起精神,响亮地答声是,又建议说:“大人,我的族人中有一个叫毕桐的,他长相与汉人相差无几,一直以来,我们都是通过他与商人交易。大人不如把他喊回来,把盐市的事情交给他处理,我来继续领着大人逛街。”
“有道理……”毕方舟解决了困扰他的问题。这些小事,高翼完全不必亲力亲为,还是看看秦淮花月吧。他连忙吩咐:“宇文豹,你去领回毕桐,然后与宇文虎一起保护他,直到把我们的盐卖掉。高豺,你也回去一趟,看看有没有闲着的士兵,让他们带上肥皂与铠甲、兵器、彩布,等会逛完了秦淮大市,我们去东市看看。”
520吨,高翼两大一中七小总共十艘船,共拉来了520吨高钠海盐。这些海盐不同于当地售卖的粗盐,全是梯田晒盐法制出的细盐。为了防潮,这些海盐都装入特制的木桶里。在这个不注重商品包装的晋代,用制作精良的木桶盛装的三山海盐顷刻间便打响了品牌。
中国是在公元425年开始征收盐税的,汉代,盐铁专卖法时断时开,到了东晋朝廷南逃后,对地方控制力减弱。当初,南迁后的第一任丞相王导,曾讲吴语以拉拢南方士族。现在,晋朝廷虽然还执行盐铁专卖,但当时,晋朝流行的铜钱都是南方士族私铸的沈郎五铢钱。可想而知,盐铁专卖法的执行力度。更何况,高翼此前还跟皇帝打过招呼。
这时的建康,一斤盐卖120文钱。晋代的一斤合22273克,而宇文虎宇文豹本是奴隶,大字不识的两人压根不知道三山汉国度量衡与晋朝度量衡的区别。毕桐知道,但他初来乍到不清楚该不该解释度量衡的差别。于是,他们一伙人懵懵懂懂以每汉斤(公斤)100文钱的价格大量抛售三山精细海盐。整桶购买(200公斤)还免费奉送木桶。造成的结果是:在这一天清晨,当高翼还在闲逛东市(宫市)时,大晋朝都城的盐市崩盘了。
在此间间,也曾有数名盐商想联手吞下毕桐售卖的三山海盐,以维护正常的市场价格。但毕桐来者不拒,一眨眼功夫便抛售出海量的盐货,盐商们吃了又吃,竹格港码头的船上士兵们卸了一桶又一通盐,毕桐则高兴地抛了又抛。
盐商们也曾想武力威胁,但宇文虎宇文豹带领的一什三山士兵不是吃素的。最后,盐商们只得以四栋房屋两座库房外加部分金钱补偿为代价,吃下了这笔总值达数千万钱的海盐。此时,大晋朝的盐价已跌到了每晋斤35文钱,跌去近7成。
第112章 奢华无比(上)
“梨花似雪春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秦淮24桥素有‘二十四楼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说法,可惜这是白天,看不到秦淮风月,也听不到吴侬歌语”,高翼此时已走到了清溪桥上,十里秦淮已在身后。这个时候,他正拿着把扇子,学晋朝士子们摇晃着折扇,刻意作出潇洒的气度,放肆地打量着身边经过的如织游人。
折叠扇在此时还称作腰扇。正是伴随着魏晋风度的风行,折叠扇才成了后代儒士们风流潇洒的道具。但现在,这把做工精美的折叠扇拿在高翼手里却怎么看怎么不顺眼。箭衣紧袖的高翼既没有晋人面袋子似的大袖飘飘当风,那高大魁梧满身肌肉的形象,又让他像个凶恶的屠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