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曾经的张牛角侍从虽然没有参与战斗,但个个都泪流满面,有些人禁不住呜咽出声,他们心目中的教主、大贤良师张角的弟弟,就在他们面前陨落在战场,还有什么能让他们更加绝望,曾经的理想,曾经的志向,就这样随风而去,现在,我才是他们唯一的信仰和支柱。
爆发过后是静默,战场上,无数的黄巾军扔下了刀枪,默默地等待屠戮,关羽张飞顺势驱赶这些呆若木鸡的士兵,此战,黄巾投降者超过三万。
等我们刚结束战斗,远处,又一只军旗出现在视野中,快速前进的士卒迅速屠杀着毫无抵抗的士兵,不一会,来到我们面前。
我制止住张飞进攻的欲望,骑马来到阵前,有些期待的等待着对方的来临。
大旗上飘扬着几个大字,“骑都尉,曹”。啊,是曹操,这位三国第一人,来到三国时代这么久,我终于要见到这旷古烁今的一代枭雄了。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人。操父曹嵩,本姓夏侯氏,因是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寄姓曹。汝南许劭,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劭不答。又问,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操闻言大喜。
曹操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初到任,即设五色棒十余条于县之四门,有犯禁者,不避豪贵,皆责之。中常侍蹇硕之叔,提刀夜行,操巡夜拿住,就棒责之。由是,内外莫敢犯者,威名颇震。后为顿丘令,因黄巾起,拜为骑都尉,引马步军五千,前来颍川助战。
一瞬间,三国志上关于曹操的记述浮上我心头。多年以来,喜爱完三国游戏的我,曾翻遍三国历史,要说改革思想,曹操可以说三国第一人。
他抛弃儒家以礼治军的原则,认为“礼不可治兵”,强调“吾在军中持法是也”,注重以法治军。
他清醒的认识到,军事斗争离不开政治形势的配合。要有足够的武装力量,才能拯救社会。他强调“兵以义动”,“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
为赢得战争中的政治主动权,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为除暴乱维护汉室而举义兵;为争取人心,占领河北后免难民租赋,又发布抑豪强兼并令,以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著名谋士郭嘉颂扬他“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
他认为经济的好坏,关系着战争的成败。军队无辎重、粮食、委积,“亡之道也”,因而吸取“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的经验,大兴屯田,兴修水利,达到了足食强兵的目的。
他惟才是举,认为“将贤则国安”,主张“举贤勿拘德行”,“举士勿废偏短”。
他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他说:“欲攻敌,必先谋。”他认为用兵“不可以祷祀而求,亦不可以事类而求。”
在中国军事史上,他以“诡诈”著称。他认为,诡诈的前提是知彼知己,只有在掌握了对方的兵力部署、战将强弱、地形险易、后勤保障等情况的前提下,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才能制定出“因敌变化”、“盈缩随敌”的策略。
他的智谋远在三国众位智慧人士之上。“望梅止渴”的千古佳话,足以看出他之智谋。“借刀杀人”足以看出他的奸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