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小清责备的看了时穿一眼,目光微沉:“人家送小孩,送的是笔墨纸砚,有谁送刀?”
时穿也不在意,他迈步向门里头走,门边还站着两位姑娘:郑瑞芯与郑瑞秋,便是在那场海州动乱中,借给褚素珍车马,顺带着,也在崔庄躲避了一段时间,小地主之女。
崔小清赶忙解释:“这两位姑娘如今闲着没事,家里忙活春耕,便让这几位姑娘过来住上几日,顺便跟我学一学女红与管家。”
时穿回身吩咐管家:“回头从我在京城里买的锦缎里选两匹,送给两位姑娘做礼物。”
管家穆顺答应着,其他的团练头不好跟进去,只得站在门口跟时穿拱手告别,时穿举步走向门里的时候,忽觉得背部一阵刺痛,他转过身去,四处打量一下,见到是一群团练告辞的背影。
第254章 过继
站在院门口沉思片刻,时穿嘴角慢慢浮现出一丝笑容,他没有回身,只是背着手极目远眺。
去年冬天,时穿不在家,黄娥做主,从流民当中雇用了千把号人。这些人拖家带口的,基本上每家都有男男女女七八口人,其中四五百号男丁协助鲁大的匠做班盖作坊,而女性人口则进入时穿的针线作坊、箱包作坊,学习缝制箱包与衣料。
至于老弱么,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黄娥按照时穿那本《家庭经营术》上所教授的,让他们养鸡养鸭,顺便做些农活来养活自己。好在时穿经营的农业,都是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像养花养草种水果,都是些轻体力劳动,给的工钱又多,而粮食方面,那是鲸鱼肉管饱。因此,许多流民感觉到这种生活比他们原先的家中还要轻松、富裕。
于是,很顺利的,千把号流民安置下来——当然,他们的顺利安置也证明了时穿所著的《女书》内容,确实言之有物。这导致崔庄女学声名大震,附近无数殷实人家纷纷托门路走关系,想进入崔庄女学学习。而女学原先的学生,说亲事的时候家人轻描淡写的说一句“俺家小娘子目前在崔庄求学呢”,这家人立马能从冷门股上升到众人热捧的潜力股,那种得意更是增加了崔庄女学的声誉。
而崔庄本身,因为有了千把号流民加入,崔庄的占地面积扩大了一倍不止。最重要的是,这些流民都属于时氏的雇工,这下子,崔庄的势力格局改变了,时氏成了崔庄首户,拥有佃农雇农人口最多,接下来,时穿的话语权也更重了。
在这种情况下,神马方家、赵家、余家,都是浮云。即使方举人也在崔庄招纳了几百号人,学时穿的样子在庄中盖起了仿冒作坊,但终究抵不过时穿这个有官身的团练教头——因为时穿的作坊是官上特许免税的,比方举人的作坊运作成本更低。
说起来,时穿的免税待遇还是来源于安置流民,因为时穿的举动,无形中减轻了官府安置流民的负担,知州张叔夜对这种“急官府所急”的行为大加表章,于是,慷慨的批给了时穿新作坊三年免税的待遇。而与之相对的,朝廷规定:举人老爷的田地可以免税,但举人禁止开铺子,这就是说:举人开铺子,不免税。
如今,崔庄外围新盖起的连排住宅,都是安置这上千流民的。这近千户流民入住崔庄后,不仅带来了崔庄人口成分的改变,一些习俗也在悄悄变化,其中一本分变化来自产业工人与农民之间身份变化而带来的改变,但更多的是:身为产业工人,老板的爱好就是他们的爱好。
现在,时穿可以说:这是我的村庄,这是我的家园。村庄里游荡的,半数是我的雇工,他们在我的大食堂里就餐,端我的饭碗帮我说话!
目光从村外围那一排排新增的屋舍扫过,欣然的享受路过村民的殷切致意,时穿心情很放松,身后、门里,崔小清声声招呼,时穿悠然的背着手,踏进崔小清的院中,一边随意响应着崔姑娘的问候,一边跟姑娘们闲聊着东京城见闻,聊着一路上的景色,包括那位孤身上路的嘌唱女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