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雄怕冷,到了国内就穿着羊毛的贴身内衣。坐在总督官船当中,这里自然温暖如春。大家伙僵在这儿比气度,他背后的汗都快下来了。转目四顾,来人当中,菲律宾和大马来的家族代表差不多和徐一凡是首次这么近打交道。好家伙,如此年轻的母国两江总督,治下数千万子民,几十万方里的地盘!这一身军便服穿在身上英姿飒爽,自然有一种威严气度。这是在南洋谈笑间杀掉了上万土著暴徒,在朝鲜以一人当一国,现在不过二十六七,就已经站在了大清人臣顶峰的徐一凡!
南洋子民,本来就对母国高看一眼,在徐一凡这等人物面前,这些人如何还说得出话来!一个在大马坐拥四十余家橡胶园,还得到过大马土邦王公授予拿督身份的代表,坐在那儿捧着茶碗竟然忍不住得得的有些发抖!
徐一凡自然知道现在自己在一般人面前,会给别人带来多大压迫。这次也是刻意把气氛拉低沉一点儿,南洋华人,是他绝对要倚重依靠的势力。可这并不代表他打算被这势力牵着鼻子走!反正摆出上位者那种拿着捏着的威严气度又不难……唯一遗憾的是,可以自由耍宝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口牙……
大马菲律宾来的代表靠不住,只有指望兰印出来的自己人。李大雄用咖啡杯遮住脸,偷偷儿的目光一扫。黄家是李家世仆出身,家风就是勤朴厚重,这次来的代表也是家族未来继承人,老实憨厚得仿佛像个割胶工人,指望不上……陈家,那是李家女婿另立的门户,他李大雄不发话,陈家代表也别指望能冲在头里……
等他看到郑家代表的时候儿,眼睛不由一亮。
郑家是兰印新兴家族势力,不过才几十年的历史,出身和他们这些搞产业的家族不一样,是搞贸易开银行的。作风本来就洋派,郑家代表郑寿山,这个近冬的天气,还穿着一身英国上等毛呢的手工剪裁西装,戴着礼帽,三十来岁的人面如冠玉风度翩翩。郑寿山在家族这一代排行老三,正是野心勃勃想接家主位置的人物。正如当年李大雄一样。这次来两江面见徐一凡,憋着就是要闯出一个局面。为了这个,别人不敢说的话,他敢说。别人不敢做的事情,他敢做。李大雄在路上就和他有所沟通,指望他能打头炮,这个时候这小子果然还算有种,坐在那里一副跃跃欲试想要说话的样子!
李大雄眼神到处,郑寿山心领神会。
“……南洋的生意,是越来越难做了啊!大人那次在泗水炮震南洋,真是为咱们出了一口气。现在咱们华人,谁家不供着大人的长生牌位,谁走在泗水街头不扬眉吐气?……可是话又要分两头说……”
郑寿山大着胆子开口,一下就打破了刚才舟中有点凝滞的气氛。这些代表们悄悄的活动着身子,目光转向了徐一凡,想看他的表情。徐一凡却不动声色,笑着摆手:“到我这里还有什么客气的?有话尽管说!舟泊水中,古刹在侧,月明风清,这个时候儿不说心里话,还什么时候说?”
郑寿山精神一振,笑道:“本来也不敢向大人叫苦,大人去后,洋鬼子明里不敢得罪咱们狠了,华校注册也自由了许多。可洋人对咱们戒心却只怕更重,而且不止兰印爪哇一处,大人可以问问在座的诸位,南洋殖民当局,谁不对咱们华商提高了警惕?一些产业,现在都立法不许咱们华商涉足,尤其是有关机器工业,谁不知道,这产业现在是超额利润?这些倒也罢了……说实在的,咱们发家也不是靠着这些。可是最要紧的是,洋人对咱们的投资限制是越来越紧!资金往来,手续繁杂,多少双眼睛盯着!生怕咱们华商产业进一步扩大,到时候更不可限制!
咱们做产业的,钱就是要滚起来……要不然守着一大堆钱放在家里,那叫什么!大人现在的地位,当永是我南洋侨界的保护神。洋鬼子既然不能对咱们随意宰割,就只有限制咱们的发展了……资金往来不畅,进出口贸易开不到信用证担保,再加上这一年多南洋各大家族真是破家支援大人在朝鲜的国战,景况竟渐渐有些紧迫起来了!大人英名盖世,我们都是大人亲手救下来的,念在咱们年余对大人的捐输尚称踊跃,咱们就老着脸皮来求大人,给咱们南洋侨界,指一条明路出来……我郑寿山如果说的一句虚言,妈祖在上,叫我死后进不了祖坟!”
一席话说罢,大家就看着徐一凡的脸色渐渐冷下来了。李大雄也有些不忍卒睹的闭上了眼睛。这郑寿山口齿倒是灵便,胆气也够粗。当真是别人不敢说的话,他都说!叫叫苦没什么,可最后几句话却近似示恩要挟。徐一凡是何等人,只带区区三十九名学兵就敢跟兰印整个荷兰殖民当局对着干的人物,现在又是如此地位,怎么能受得了别人这种话!
李大雄和徐一凡打交道也算久了。徐一凡性格行事,他如此聪明的人也渐渐摸清。徐一凡不仅机变百出,关键时候豁得出去,而且是个极自信,极有主意的人物!随和外表下,却是要将一切都主导在自己手中的强硬!
作为东方社会中的商人,永远只能和强势力量合作。不管他们在这股强势力量上位之初出了多大的力量。这是几千年历史积淀形成的。而也只有在和这强势力量合作当中,谋求更大的利益。商人追求,无非于此。
徐一凡崛起于朝鲜,一路不可遏制的走到现在。若说天下不将他看为是可以问一下鼎之轻重的人物,那是掩耳盗铃。更别说象李家这些几乎将身家和徐一凡捆在一起的势力!
如果说一开始对徐一凡的全力支持,还有点李家李远富老爷子的感恩冲动情分在里头。现在徐一凡鼎立于母国。这些南洋侨商可是敏锐的看到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