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2页

数日之后,崇祯便已经抵达淮阴,也就是清江。

他一路走的非常低调,并未有扰民,也没有通知沿途的官员,要不然非得搞得鸡飞狗跳不可。

到淮阴的时候,渡口的船只数量明显多了起来。

一艘艘河船,停歇在渡口,连成片,看上去颇为壮观。

远处,河岸边连绵起伏的房屋,一眼望不到尽头。

那些就是清江督造船厂,河岸边还停歇着不少尚未使用的新船。

每年清江督造船厂可以造出近500艘各大小船只,以确保京杭大运河的漕运顺畅。

至于每年也都是要淘汰一批船的,淘汰的船并未有收回,大多被下面的人拖出当废材卖了。

这边的岸边,穿着单薄的伙计正扛着大包小包,往岸上搬。

淮阴已经是南直隶的腹地,这里因为靠近扬州,货物明显比山东一带要多得多。

崇祯站在岸边,看见那些河船,不由得感慨万千。

大明的造船技术还是比较强的,只是发展方向偏了,清江督造船厂造的船都是河船,而且基本上都是货船。

这些船要用来组建海军,无疑是痴人说梦。

而清江督造船厂的模具基本都是按照河船来的,所以要改。

要改的东西还非常多。

例如京杭大运河上的漕运士兵人数就有12万,每人每个月08两的俸禄,一年发的俸禄就要120万两。

而这些人的真实作用其实微乎其微。

或者说根本不需要这么多人,这也是一笔非常庞大的开支。

而且这些都是劳动力的浪费。

那么问题来了?